2021年3月17日,Flexiv非夕科技(展台:E1 1118)携最新自适应机器人技术首次亮相慕尼黑上海电子生产设备展(productronica China),向到场观众展示行业领先的机器人力控、AI技术和面向3C电子行业的最新应用。
2021年3月17日,Flexiv非夕科技(展台:E1 1118)携最新自适应机器人技术首次亮相慕尼黑上海电子生产设备展(productronica China),向到场观众展示行业领先的机器人力控、AI技术和面向3C电子行业的最新应用。
面向3C领域提供多种柔性制造解决方案 3C电子行业供应链体系复杂、人工数量多、重复劳动多,自动化升级需求明显。然而当前行业的自动化总体以非标自动化为主,柔性度受限,并且在不少工艺环节仍然存在大量的人工作业。近年来随着终端电子产品迭代加速、产品定制化趋势愈发显著、以及人力成本不断上升,3C行业越来越需要更加柔性、通用、智能的自动化解决方案。
基于先进的自适应机器人技术,Flexiv非夕面向3C领域的客户提供通用组装、表面处理、精密装配、移动操作(复合机器人)等应用方向上的整体的、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和服务,帮助客户替代制造过程中难以自动化的人工环节、升级低柔性的自动化产线,并优化自动化方案的总体拥有成本。通过在一线的生产制造环境下的技术迭代和产品打磨,非夕带来了吸塑托盘柔性上下料应用和轴/销孔装配应用,展现出自适应机器人在实际作业中的柔性通用。
在吸塑托盘柔性上下料应用中,机器人能够通过力控的方式自适应托盘来料型号和位置偏差,以完成柔性拆垛、产品抓取放置、料盘回收等任务,缩短产线部署调试时间,方便快速换型、换线。运行过程中,机器人会通过力控自动探测托盘高度,继而通过力觉引导自适应来料位置误差及托盘堆叠形变、吸取托盘内工件,省去了传统方式每次拾取工件所需要的视觉二次定位的环节,显著提升节拍;随后,视觉伺服(Visual Servo)会辅助实现0.1mm以内级别的工件放置精度;整体应用在保证产线运作精度和部署简易的同时,无需托盘上料专机,大幅优化设备体积和结构。
而在轴/销孔装配应用中,自适应机器人凭借高精度、高响应的力觉感知和控制能力,可通过像人一般的手眼配合操作完成传统机器人不能完成的精密销孔装配工作,装配精度可达“丝”级(0.01mm),并且有效防止装配过程中产品表面的刮伤和损坏。同时,机器人具备强抗干扰能力,能在不确定的工作环境下仍有效完成工作任务。
专注工业级力控+AI,持续打造先进技术
自适应机器人Rizon拂晓具备工业级力控,并且能够深度融合AI,实现更高层次的智能化。在本届慕尼黑上海电子生产设备展的现场,非夕通过小球平衡挑战和最新的AI自学习力控插拔DEMO,让观众能以最直观的方式感受到自适应机器人在力控和AI方面的先进性。
小球平衡DEMO将自适应机器人的高精度力分辨率和整机高速力觉响应可视化。机器末端可根据力传感器的检测信息实时判断托盘上小球的位置,调整托盘姿态;同时,搭配基于整机力控的实时规划算法,机器人可适应外界扰动,以保证小球沿既定轨迹运行。在AI学习力控插拔DEMO中,自适应机器人通过基于精细力觉感知的强化学习结合搜索策略适应空间位置误差,应用力控和自主判断完成工件的抓取、插入及拔出等操作,保证作业效率的同时,有效避免工件损耗,确保装配质量。AI算法的应用可以持续优化机器人作业效率以及适应不同种类的工件。
Flexiv非夕联合创始人兼CEO王世全博士表示:“3C电子行业的自动化需求旺盛,但是传统的非标自动化方案难以完全满足电子产品的柔性化生产需求,在高频次换线和低运维成本方面有局限,因此行业内仍存在大量未被自动化的人工生产环节。自适应机器人能够实现仿人的精细手眼配合操作,解决更多复杂操作工艺的自动化,同时通过减少周边治具,精简操作步骤,降低对精准调机的依赖,使更高程度的柔性生产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