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长着腿的协作机器人,恕我学艺不精,作为《工业机器人》的编辑,我第一个想到的竟然是波士顿动力的Spot四足机器人开门的画面。

这不就是一条狗吗,机械臂像极了头+手臂的组合。其实今天咱们要说的是移动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的组合:复合机器人。
传统的多关节工业机器人不能移动,移动的机器人又没有机械臂,把两者结合在一起,再加上眼睛,简直就是完美。说实话,复合机器人真的是一个趋势,因为它可以从事更加柔性、更灵活的工作。

比如上面这张图片中的UR协作机器人和MiR自主移动机器人的结合,依赖多重传感器安全系统并通过规划算法主动预测、识别路况,及时避障,从而实时微调行驶路线,完成各个工站的上下料和物料转移工作。这种组合高度灵活,不受地点和工作空间的限制,可提高适应性和效率。复合协作机器人协同安全操作,可以在动态环境中与工人顺利配合工作。

复合机器人已经不是一个新概念了,早在2015年,中科新松就首次推出了复合机器人,在国内也是首创,现在已成熟应用。在2021年3月17日,慕尼黑上海电子生产设备展上,中科新松就展示了它的HC-X1型复合机器人。
这种大负载协作机器人能够实现20kg以内的在制品物料搬运;系统拓展了更为丰富的接口配置,兼容不同客户配置2D、3D视觉及末端执行器的需求,快速的搭建和实施视觉定位检测+抓取搬运的作业平台;全新的软件接口兼容各类3C行业客户常用制造执行系统、物料管理系统和实时派单系统,快速组建软件通讯平台。
不止中科新松有这种复合机器人,像大族机器人、哈工大、青岛海通等都在复合机器人上早有布局,投入研发也很大,有成熟产品,也有应用。

大族的复合机器人“STAR”
复合机器人的应用多在3C电子、医疗、日化品、机加工等传统制造业等,前景广阔。大幕一旦拉开,各种优秀的品牌都会进来跑马圈地,比如库卡协作机器人+Swisslog移动底盘+激光SLAM导航,一体化控制,外加视觉系统,性能十分优越,缺点就是贵了点。
还记得7月20日,咱们报道过这样一条新闻,工业机器人巨头ABB宣布收购了ASTI移动机器人。全球领先的AMR制造商,拥有完整的产品组合,并提供配套软件,覆盖所有主要应用领域,收购这样一个优秀的移动机器人品牌,将拓展ABB机器人和自动化产品组合,使其成为业界唯一能够提供面向下一代柔性自动化的完整产品组合的企业。
ABB的战略布局很明显啊,只要市场有前景,必须拿下。

协作机器人搭配自主移动机器人,通过协作机器人集成强大的视觉功能,可以挑选和放置各类物品,并搬运至工厂的任何地方,使制造和材料处理变得更加灵活,整体效率大幅提升!
复合机器人的概念一旦深入人心,也会触碰到一些神经末梢,演变成更多的变种,比如松灵机器人就给机械臂配了一个履带式底盘,这样应用场景也改变了。
更为前卫的是,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在云深处的四足机器人本体“绝影”身上成功加载了一条灵活的“手臂”,并搭载自主开发的语音、识别,定位抓取等模块,成为功能更强大的腿臂协作机器人。
除此之外,它可以在户外协助作业人员完成更多的任务,场景大家可以尽情的发挥想象。这种复合型的机器人给我们带来了无数可能性,无论是工业的还是生活的,还是工业和生活交互的,最后谁在这条赛道上成功晋级,还真的不好讲。
madan,这是什么情况,背着个彩弹枪吓唬谁呢,复合机器人,未来属于更多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