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装备行业门户网
品牌 活动 访谈】  50强   整机 ​【联盟】 机构 【视界 展会 招聘 云服务   微博     关注公众号
咨询热线400-0756-518
今日焦点
​​​金陵智造AGV舵轮
智慧物流,移动机器人全媒体,为更有效传播
​​​INEWS / 新闻中心
无人小车兵败上海滩
来源:财经十一人 | 作者:财经十一人 | 发布时间: 1093天前 | 8210 次浏览 | 分享到:
从实际成绩和行业认知来看,援助上海并不会给无人配送带来商业化转机


上海疫情由于各方限制条件校对,对于无人小车来说,虽然有需求,但难以发挥作用。《财经十一人》此次采访的多位来自不同方舱的患者,都表示看到过无人车,但并未使用,也不需要,因为志愿者数量足够多,能够满足基本物资配送。


即使抛开灾难援助的突发限制条件不谈,从未来的常态化规模运营来看,末端物流留给无人配送小车业务的问题仍然不少。


末端物流主要的应用场景,包括用于物流快递、外卖送餐、移动零售等配送服务,主要在快递点到上门的“最后100米”。此前在快递员上门送货之外,已有的方案包括代收站取货、快递柜。但在中国智慧物流研究院2017年针对80后、90后为主的消费者一项调研结果表明,在“最糟心的末端配送体验”评价中,“不送货上门”占到近一半。从无人配送切入、部署自动化是物流行业热议的方向。


以业务划分,市场上主流无人配送小车公司主要分两类:一类是阿里巴巴、京东、美团等互联网公司。另一类则是新石器、白犀牛、毫末智行这样的无人车生产商。前者拥有庞大的客户与直接的应用场景,后者拥有量产制造能力。前者多选择后者作为无人车量产的供应商。


对于上下游的生产与应用场景分离来说,产品在尚未进入大规模商用前,技术迭代和试运营规模对供应商订单的预期,包括成本与产能,往往是行业需要算清的一笔账。


去年,沃尔玛终止了与货架巡检机器人公司Bossa Nova长达五年的合作,取消1000家自动商店的扩张计划,叫停此前大举进军的自动化尝试。据美国媒体 (《华尔街日报》)分析,原因很简单,“沃尔玛发现使用机器人不如人工划算。” 这给Bossa Nova这家初创公司带来沉重一击,造成内部裁员50%。


与取代人力的成本对比上,据京东物流的招股书介绍,2020年,平均一名快递员的人力成本为5.3元/单,每天可送56单。而选择无人配送小车,到2021年,算上维护、折旧、运营成本,平均一辆车的配送成本预计达到8.5元/单,每天可送50单。


随着快递数量的连年递增,在人力成本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无人配送成本有望持续降低。按照京东的预期,到2023年,无人小车将可以在送一单仅花费1.5元的前提下,配送量超过目前人力的一倍。


在无人配送小车的生产线上,据《财经十一人》了解,以新石器、毫末智行代表的制造公司,在各地均有工厂车间,都已经生产出超千辆的产品,今年都计划冲击万台量产目标。


而在场景需求上,目前市场上主要投入运营、试点运营的小车,最大规模仍在300台-400台。对于无人配送小车的规模化运营,硬件设备是最大的一个成本支出项。


今年3月,美团自动车配送部总经理夏华夏在接受钛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末端物流的无人配送尚处于探索投入阶段。从上下游供应链的成熟度判断,硬件设备价格,如激光雷达,使得单车成本依旧很高。他预计,未来两三年内,行业可以将单车成本至少降至20万元以下,五年以内,实现大规模商用。


而在整车价格上,目前也因车厂选择不同技术的路线,出现了分叉。


相比无人出租车、无人货车,无人配送小车对速度的要求不高。但在不同场景下,目前要达到L4级别的自动驾驶能力,开放道路行驶对激光雷达、摄像头、传感器等硬件的要求,比封闭园区更高。


因此,按照市场宣传的“开放道路+封闭园区”的普遍口径,不同厂家提供的成本方案,最终效果和市场接受度,仍需由物流大客户进一步铺开运营去“买单”。


从目前来看,如何将供应商与物流公司,按照场景需求和量产结合得更加紧密,产业链上下游做好成本控制与规模化运营,仍是考验无人配送的关键。


作者为《财经》记者和实习生


联系我们:135-1272-6426    188-0319-7535

座机:0319-7596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