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是一个应用学科,产品是人类目前已知的技术的集大成者。我们也要紧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而不是限制在机器人这个一亩三分地。比如支撑机器人精细动作的力矩传感器很可能先在ebike上大规模应用和发展成熟,待供应链成熟和底层技术发展,再在机器人行业大规模应用。目前ebike市场下游市场高度分散,欧洲CR3小于15%,CR10小于30%;北美市场颠簸又震荡,top1座次每年易主。上游集中度远高于下游,电系统占整车bom表的70%,且市场门槛高、高度集中,电机系统博世+禧玛诺+雅马哈+八方4家占95%,变速器禧玛诺和速联2家占95%。同时如果巨头出现供应链问题或售后问题,留下市场高中低档都存在的结构性变化历史机遇,可以找找类似这种有结构性机会、且有明显机器人应用前景的品类中技术、产品和供应链非常过硬的上游机会。
千万需要警惕的是,不要选择门槛较低,延展性较差的品类或生态位,往往速生速死、易攻难守、越做越累。
>>>挑战二和机遇四五六<<<
·是否有真正产品化的毅力:迎接标准化、全球化、品牌化
标准化
全球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仅在中国就有上千个代理商,用于处理其业务中难以规避的非标问题,同时释放自身精力、专注于标准化产品和算法的研发与积累。
在机器人产业,项目制是toB业务最大的敌人,过多的SKU是toC业务最大的挑战;二者是对创业公司管理、资金和时间的消耗,有如活熊取胆,虽不影响短期生存,但身体却一天一天可见的变差:

标准化不止停留在产品层面,推广、销售、交付、使用和售后同样需要标准化(好的产品设计也会提高这些环节的标准化程度,有时候往往起决定性因素),意味着创业团队要有解决问题的而不是绕过问题的决心,真正通过效率把净利润做出来,而不是炒概念,靠融资生存。
我们内部常常用5大效率来评估一家公司是否实现了标准化:

标准化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看到很多细分行业的机器人团队做标准化,往往还需要懂业务、懂机器人、懂自动驾驶、懂作业管理,需要对产业的深刻理解。我们有幸在商业清洁、密集存储、智慧仓储和汽车冲压领域分别布局了标准化程度最高的公司,期待未来有更多这样的公司。
全球化
机器人是一个天生全球化的产业,可以面向全球96万亿美金GDP的经济体(中国16万亿美金),面向全球79亿人口(中国14亿),因而创造super company的空间更大,不少中国新一代的企业家也天生具备全球化视野,创业公司一定要利用好这个先天优势。
放眼全球,中国市场、消费者对新技术的接受度都更高,政府对数据的监管更加开放。如果你做的机器人产品在中国有场景(有些场景如庭院、家庭储能就不这么幸运了),你将在全球范围内有先天的迭代效率优势。
这里要提醒两点:
1.一定要在中国市场打磨好产品,把标准化做好,验证好UE,再去全球化,你才会感受到真正的海阔天空,否则就是售后和成本问题的一地鸡毛;
2.做海外市场,一定要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获取消费者和监管的信任,安全第一。
品牌化
回顾前几年中国厂商出海,可以说很少有中国公司在国外建立起品牌,更多是卖货逻辑。
我们非常幸运得投中了几家在海外有影响力的机器人品牌,期待未来在海外看到更多能全球化branding的中国公司。
>>>挑战三和机遇七八九<<<
·如何应对“内卷”:保持谦虚、并肩作战、假以时间
我们希望创业公司的目标要远大一点,不要因为在创业公司这堆里成为所谓的绝对TOP,心态就开始飘了,节奏失衡,过度扩张;也不要因为短期的困难而沮丧,只要方向是对的,时间会给我们结果。
参考特斯拉做了将近20年还在创新和进步,在机器人这个产业里周期只会更长,未来20年里大家都仍是创业状态,我们作为产业资本也是这个心态:
未来是星辰大海,大家一起持续保持谦虚的心态,把创业当成修行,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最后,机器人创业公司的使命是着眼改造旧世界,发现新大陆,创造新的生产关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体验。往大了说,是共同抵御低出生率导致的人口崩溃对文明的威胁。
特斯拉在人才、资本和注意力层面的竞争对手也不是我们这些创业公司。特斯拉的入局,一定是对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一个巨大推动。任何一个产业都需要特别有号召力的企业带领,吸引大家的关注。
我们真正的竞争
不来自机器人产业的同行,
也不来自传统产业,而是来自产业的惯性;
假以时间,我们注定胜利。
一起出发吧!
带着这份“世界会变得更好”的相信,
共同迎接产业的三大挑战和九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