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装备行业门户网
品牌 活动 访谈】  50强   整机 ​【联盟】 机构 【视界 展会 招聘 云服务   微博     关注公众号
咨询热线400-0756-518
今日焦点
​​​金陵智造AGV舵轮
智慧物流,移动机器人全媒体,为更有效传播
​​​INEWS / 新闻中心
无人叉车上半年答卷:出货量远超预期
来源:高工移动机器人 | 作者:高工移动机器人 | 发布时间: 621天前 | 1832 次浏览 | 分享到:
数据显示,移动机器人上半年订单整体增长不及预计,出货量4.8万台,即使在去年二季度低基数的影响下,同比增速依旧低于30%。出货量以外,资本对移动机器人的热度也持续走低,据GGII不完全统计,2023年上半年中国移动机器人/物流仓储相关领域融资案例共19起,涉及金额14.25亿元,融资金额同比下降近50%。

整个上半年,移动机器人都在低谷中前行。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数据显示,移动机器人上半年订单整体增长不及预计,出货量4.8万台,即使在去年二季度低基数的影响下,同比增速依旧低于30%。出货量以外,资本对移动机器人的热度也持续走低,据GGII不完全统计,2023年上半年中国移动机器人/物流仓储相关领域融资案例共19起,涉及金额14.25亿元,融资金额同比下降近50%。

GGII认为,这种市场环境将维持至下半年,因此下调2023年AGV市场销量预测至10.2万台,全年同比增长26%,增长率将连续两年低于30%。

但再艰难的市场环境里,也总有企业在赚钱。

在低迷的移动机器人领域,有一条赛道正以惊人的速度扩张,那就是无人叉车。

逆势起飞,无人叉车上半年出货量超预期

“前两个季度增长率至少100%以上”“我们4月份就已经完成了去年全年的出货量了”“今年行业大家应该都不错吧?”

与整体悲观的市场氛围截然不同,许多无人叉车企业负责人向高工移动机器人表示,上半年并不艰难,相反,他们认为上半年无人叉车市场火热,增长空间非常大,因此整年的增长“应该是超过60%的”。

此外,无人叉车不仅在国内市场销量高速攀升,在全球市场也表现良好。以法国无人叉车企业Balyo在2023年上半年的表现为例,Balyo最新的财报显示,对比起去年同期,2023年第二季度Balyo的订单额增长31%,销售额增长了73%,达到760万欧元(约合6041万元人民币),尤其在美洲地区的增长量达到了302%。

当然,无人叉车不是2023年上半年才突然起飞,而是已经蓄势已久。据GGII数据,2016 年至 2022 年中国市场无人叉车销量分别为:350台、750台、1580台、2200台、3500台、7375台、11315台, 年均复合增速近 72%,近三年增速都高于50%,市场规模也从2016年的2.39亿元猛增至2022年的22.63亿元,7年间膨胀了近十倍。

GGII指出,进入2023年后,上半年在移动机器人整体增长乏力的情况下,无人叉车成为带动移动机器人增长的主要产品类型,因此GGII将2023年全年无人叉车市场预测销量从年初的1.8万台,提高到2万台,预计增速超过75%。

从新品发布的数量也可以看出市场对无人叉车的青睐。据高工移动机器人不完全统计,2023年一季度一共发布了14款新品,无人叉车占6款,二季度一共发布15款新品,无人叉车占6款,也就是说,整个上半年移动机器人赛道发布的29款新品种,无人叉车产品占了41.4%,堪称上半年最热门的细分赛道。

市场广阔,需求明晰

当然,无人叉车延续至今年的高增速也是其来有自。据业内人士分析,除了整体“机器换人”的趋势以外,主要还有三方面因素助推这条赛道的快速增长:

一是下游产业对无人叉车的认知度上升。叉车作为最常用的工业车辆,已经被工业与仓储物流业视为必需品,融入到日常生产流程中,而无人叉车只是叉车的“智能无人化”的升级版,下游用户本身更容易接受这一产品,加上近年来已经有许多成功落地的产品与项目,下游对无人叉车的认知已经非常成熟,会主动对移动机器人企业或集成商提出无人叉车的需求。

二是人工叉车的庞大数量让厂商看到广阔增量空间。有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中国叉车的保有量就已经突破400万,而2021年与2022年的国内销量合计突破148万,而据GGII的数据,当前国内无人叉车渗透率不足2%,多名业内人士表示,5年之内,无人叉车渗透率达到20%左右是比较合理的,这意味着,即使未来5年中国叉车保有量保持548万不变,按照18%的渗透率差距,无人叉车也依然有近百万辆的增长空间。

三是技术进步与竞争让无人叉车价格快速下降。随着越来越多玩家入局竞争,以及供应链的完善,无人叉车近年的价格降幅较大。GGII 数据显示,2017 年无人叉车均价接近 55 万元,到 2022 年均价下降至20万元(含系统),大大缩短了下游客户购置无人叉车的投资回报周期。据多名企业负责人透露,无人叉车单价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预计会在3-5年间降到10万以内。

通过走访多家无人叉车头部企业,高工移动机器人注意到目前市场的几个趋势。

1、该赛道正在飞速变卷,但依然还有增长空间。据GGII不完全统计,目前入局的中国企业就已经超过150家,但是市场集中度不高,前五企业的市占率为32.66%,因此企业间并未拉开差距。此外,由于无人叉车对运动控制技术以及落地能力有相对较高的要求,业内人士估算,应该还有1-2年的蓝海期,之后可能就要进入短兵相接的厮杀期。

2、下游客户对重载无人叉车的需求愈发明显。目前市场上,重载高位叉车占人工叉车的比例很高,但现在无人叉车载重超过3吨以上相对比较少,这一方面无法满足目前风头正劲的新能源行业的要求,另一方面其实也忽视了一个庞大的市场:重工业工厂改造。

有企业向我们透露,目前由于政策推动,许多传统的冶金、化工等重工业企业都迫切希望自动化转型,但里面的设备或原材料的重量都远远超过目前无人叉车的载重,例如在冶金业中,原材料转运到冶炼炉里的金属材料,有时候就超过8吨,因此他们已经开始研发载重10吨的无人叉车。由此可以看出,重工厂改造的市场潜力,由于无人叉车的能力不足,还没有被充分挖掘。

3、无人叉车“标准化”进程加速。目前无论是在欧美市场,还是中国市场,很多工厂与仓库很难重新改造,而它们的场景又丰富不一,但是下游企业又需要无人化转型。因此,无人叉车企业都在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标准化的模式,能够快速在不同的非标场景落地。

因此,根据不同企业的基因,出现了两种路线。传统叉车企业由于在提供解决方案方面浸淫多年,有丰富的落地经验以及渠道,因此更倾向于通过针对应用场景,去做标准化解决方案,希望积累足够多的解决方案,就能够快速在其他相似场景中落地,这方面的代表是杭叉智能。

而新兴的专业无人叉车企业,由于自带强大的软硬件技术创新能力,因此希望通过推出一套标准产品,在不同场景中都能适用,例如劢微机器人推出的劢小微X1。

这或许不是无人叉车的全盛时期,但一定是群雄逐鹿的时代。正是因为缺乏“标准”的产品,无人叉车这条赛道的格局才没有最终形成,各企业也因此有着各自对技术路线与产品形态的不同理解,最终,市场将会给出最终的答案。不管谁获胜,他的奖品将是这条千亿级的赛道。

这场角逐,值得期待。



联系我们:135-1272-6426    188-0319-7535

座机:0319-7596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