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更是支持汽车工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零部件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汽车产业的先进程度。因而,多年来各大车企除了与零部件供应商打造紧密结合的配套关系外,还在不遗余力地建设自己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体系。
01
车企开始垂直整合供应链
作为国内产销规模最大的汽车集团,上汽集团产业链布局完整、体系综合实力强,最早对零部件业务有了清晰规划。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一家中德合资车企——上汽大众成立,为了实现零部件的本地化配套,大众汽车集团先后动员了全球多家零部件企业来华投资,跟随大众而来的国际零部件企业与此后上海大众培养和带动起来的国内零部件企业一起,构成了中国汽车工业最初的乘用车供应链体系。特别是桑塔纳共同体成立后,为我国轿车工业配套体系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而后,华域汽车是上汽集团一手打造出来的零部件公司,也是上汽集团在零部件体系的一个重要抓手。华域汽车深耕汽车零部件业务30余年,覆盖40余项业务,依托上汽整车业务,如今已发展成为国内产品线最全、规模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
民营企业中,长城汽车后发制人,也在零部件方面加大投入并强化了品牌意识。2019年,长城旗下蜂巢易创、蜂巢能源、未势能源、上燃动力、诺博汽车、精工底盘六大零部件企业集体亮相。零部件板块从业务部门,变成独立的企业和品牌,充分参与市场竞争并吸引了大量资本的跟进。
新能源智能汽车时代,比亚迪将在电池领域的垂直整合经验复制到汽车产业中,除玻璃、轮胎和钢板之外,比亚迪在各类汽车零部件制造方面均有建树。据悉,比亚迪汽车有超过一半价值以上的零部件为自产,以实现整车利润最大化。从电池到芯片,电驱动到智能座舱,可以说比亚迪将产业链的“垂直整合”诠释得淋漓尽致。
经过70年艰苦卓绝的探索,中国汽车工业逐渐成长壮大,快速赶超的同时也开始引领世界。吉利汽车很早就在零部件方面大力推进改革,打造优势零部件产业集群,不仅要将汽车主业做大做强,还要培育自身零部件的竞争力。
今年,吉利宣布与雷诺成立动力总成合资公司,中国汽车品牌在其中将承担技术输出的角色。在吉利的带领下,中国车企在国际合作中化被动为主动,打造了在关键零部件领域反向输出的经典案例。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站上了世界舞台的中央。

02
打造中国车企的“电装”
各大车企都在紧锣密鼓地布局零部件,可见拥有自己的零部件体系对车企有多重要。
以电装为例,该公司是日本丰田旗下的一家零部件企业,丰田能在全球攻城略地,在技术、成本和价格上取得优势,和这家世界排名第二的零部件企业在背后鼎力相助、资源共享是分不开的。丰田和电装的共融共生,是汽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抱团发展的最好例证。
可以说,要成为一家巨头级车企,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零部件体系。车企对零部件厂商,必须拥有足够的话语权,而且双方的合作、产品的研发,从源头就要相互深度介入,特别是对于各大汽车集团正在加速推进自主开发和自主品牌建设的当下,更需要一个强大的零部件体系给予支撑。
如今,全球汽车业正迎来百年变局,零部件产业将继续发挥重要、基础性作用。电动化、智能化的迅猛发展,整个供应链体系正在重塑,零部件体系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突出。具有强大全生态资源整合能力的车企将成为主导,准确把握补链、稳链、强链的新特征与新需求,对于车企突破重围、求得发展尤为关键。
尤其在经历了“缺芯”、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之后,汽车行业更加明确了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长期路线。与此同时,在当下新能源汽车市场不断降价、内卷的趋势下,汽车企业想要盈利,产业链控制能力至关重要。
那么,各大整车企业的零部件体系是如何打造的?他们又有怎样的零部件家底?零部件在整车企业发展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为此,本报记者对各大整车企业的零部件体系进行了梳理。

一汽
1988年以前,一汽零部件板块一直依附整车板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没有脱离“大而全”的生产格局。随着整车结构调整和生产规模扩大,一汽零部件板块依附整车板块的弊端越来越突出:束缚零部件板块,也束缚整车板块,无法参加市场竞争,违背零部件产品与整车产品同步开发或超前开发的国际潮流,无法适应整车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趋势,无法满足市场对零部件技术升级、模块化供应、品质提升和成本降低的要求。
于是,1989年到2001年期间,一汽逐步把零部件板块剥离出去,成立了富维、富奥、启明三家企业并完成上市,一汽分别成为最大持股股东。这是一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突破。因此,一汽零部件板块逐步进入专业化轨道。
新时期,一汽在做好传统零部件的同时,积极向新能源时代迈进,与比亚迪合资成立一汽弗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新能源电芯、模组及相关配套产业等核心零部件的生产制造,进入专业化轨道的一汽零部件板块期盼发展成为一片“大森林”。

东风
东风汽车的零部件体系涉及商用车、乘用车。秉承专业化、系统化、模块化的发展思路,东风围绕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轻量化发展趋势,积极布局新能源三电、智能驾驶系统、网联系统、轻量化车身系统、智能座舱系统等新兴业务,以实现零部件业务的转型升级。
2018年,东风汽车零部件(集团)有限公司宣布旗下6家零部件子公司整合为2家新公司。整合完成后,东风车轮、东风传动轴、东风电子等名字消失在东风汽车集团的架构中,取而代之的是东风汽车底盘系统有限公司与东风电驱动系统有限公司。
2021年,东风汽车零部件(集团)有限公司又将旗下9家公司并入到成立于1998年的东风科技。至此,东风科技成为同时拥有制动与智能驾驶系统、座舱与车身系统、热管理系统、动力总成技术系统、新能源电驱动系统“5大核心技术系统”的上市公司。

上汽
上汽集团是国内最早对零部件业务有清晰规划的汽车集团。旗下华域汽车深耕汽车零部件业务30余年、覆盖40余项业务,成为国内产品线最全、规模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
华域汽车成立之前,上汽零部件业务分散于集团总公司和上海汽车。自2006年起,通过资产重组将整车业务注入上海汽车,同时将部分独立供应零部件企业从上海汽车中予以剥离。
2009年,更名华域汽车,实现上汽集团零部件业务板块的整合与上市。更名后,华域汽车便开启收购之路,先后收购延锋伟世通、圣德曼铸造、上海汽车制动、上海小糸车灯、上海汇众以及萨克斯动力等汽车零部件公司,成为业务规模、产品品种、客户覆盖、应用开发能力都位居前列的综合性汽车零部件公司。
进入新时代,上汽通过集成内外部创新资源,打造了“七大技术底座”,包括覆盖纯电、混动、燃料电池三条技术路线的三大整车技术底座,以及涵盖动力电池、动力总成、电驱系统和软件架构的四大关键系统技术底座,正在加快推动电动智能网联技术的布局。

长安
长安集团历史悠久,其在汽车零部件业务包括动力与传动系统、底盘系统、空调系统、座舱系统等领域都有深厚积淀。2005年,为实现在底盘制动、转向、悬架等方面的自主可控,长安成立重庆底盘系统公司。
兵装集团作为长安汽车的母公司,2022年底,兵装集团中国长安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在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区正式开工,该项目总投资超过50亿元,打造全国领先的轻量化产品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
该项目致力于真空压铸和复合材料产品开发,提升高强度钢、铝合金、复合材料在车身、底盘、动力系统等领域的应用能力,实现对线控底盘及汽车轻量化产品研、产、供、销的全方面能力,确保供应链安全,推动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全产业链布局。
同时,中国兵装传动技术研究院正式揭牌,项目总投资超过15亿元,围绕新能源传动系统集成、软件开发、核心零部件设计、基础研究及先期技术进行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