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大家好,我是王博文,想用一系列的报道,带大家走进墨影人的工作日常,也希望这系列文章可以成为每个人宝贵的回忆和墨影发展的宝贵记录。上周我们聊到“算法会尽可能杜绝产品偶发性事件发生”,这周我们找到生产部生产经理刘勇,去探查生产部是如何确保生产产品的“质与量”。
刘勇生产部生产经理
他的寄语:有风险,这个问题它一定会出现,只是时间长短。大家把问题说出来,能找到问题,问题就解决了一半,剩下的问题就不是问题。
博文:刘勇,你好!还请先做个自我介绍,您哪人?能简单介绍下工作经历么?
我是河南南阳人,自己工作经历非常简单,一共就两段,第一段从毕业到参加工作,在一家比较大型的制造业公司待了将近20年。第二段工作经历就是在墨影科技。
不过,之前的公司跟在墨影感觉完全不一样,传统制造行业很多事情按部就班,各流程、模块相对成熟。智能机器人是一个新的行业,机器人生产,很多东西你都需要新的规划,自己要去设框架,需要从0~1去完成。另外,整个公司流程上还需打通上游和下游,这个也会花很长的时间。我们其实也可以看到,这一年多的时间生产部还是有了些变化的。
博文:当时为何选择来深圳?在你看来,智能行业生产与传统制造生产最大差异在哪?
2001年时,世贸组织入关成功。当时我在想,世贸组织入关,沿海城市必定要开放,中国要面向整个世界,南方有着很大机会。毕业后就来了深圳。在前公司的一些岗位如储备干部、工序管理、部门经理,最后董事办,都做过,直到来墨影。来墨影是因为在我看来,企业有着极大发展潜力,行业前景也十分广阔。同时,发展机器人的目的是解放全人类,很酷,这也是我选择墨影的主要原因之一。
生产的差别,从本质上讲都是一样的,就是把设计、产品研发他们的概念通过我们来复制实现,但管理模式上有较大不同。传统制造业主要通过管人去管控整个生产。机器人制造生产,更强调流程、体系来管控。现在,我们墨影将生产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成熟的产品,按订单需求,通过《生产控制程序》、《计划控制程序》等体系文件将它实现,做到与我们的设计初衷相匹配,这是可复制、可批量生产的。另一种是配合研发做研发探索,是验证他们的一些想法的,但并不一定能使其成为生产产品。
博文:那在你看来,当前生产部门最核心的诉求是什么?
现阶段,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我们一些设计、图纸、3D模型是否可以实现。一些设计Bug会导致我们(生产)无法进行下去。设计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第二个则是调试和验证,我们生产完,用什么方法证明我们产品合格,这个也是很重要的,这一块需要我们和质量、研发等部门多多探讨研究,给出标准和方案。
生产部现在在做“模块化生产”,具体就是把产品分成不同模块模组,如我们移动协作机器人可分为底盘、上层、末端,上层又可分气泵、升降模组、机架等,每一个模块模组都可以独立出来,做一个产品或半成品,并不断地组合成新的产品。这也有利于我们批量生产,来应对更大量、更急切的生产需求。
博文:我也是了解到,最近我们有着大订单生产需求,能说说如何应对处理的么?
这次任务很急切,需要短时间内生产数十台大型且复杂的机器人及相关设备。接到任务,我们最先确认了交期,交期对我们来说是重要节点。通过节点倒推每个时间需要完成什么任务,再根据来料情况进行人员匹配、协调。从“人(员)机(器)材(料)环(境)(方)法”5个方面来考虑。
这期间,大家都很尽心尽责、全力以赴,虽然生产与仓库、机械和电气装配等中间会有摩擦,但是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快速完成任务。内部有协调机制,我们也有我们的流程和体系文件,最终也完成了阶段性工作任务。
博文:基于此,未来又有哪些规划应对这类情况?
这次生产,我们开了白班、夜班,也上了几个24小时,没法休息。但长远看来,靠个人是不行的。生产要有节奏、有节拍、有条不紊的进行,要打胜仗、有把握的仗。未来,我们会制定一个流程,去做好人员储备,包括内部的、外部的。
关于人员储备,其实现阶段我们生产部的每一个人,都可以相当于其他一个制造公司的部门。一旦再来了大批量需求,我可以把这些部门迅速扩大。假设我们有上百台设备需求,我们可以通过对应人员与体系、流程,让团队快速壮大,新员工迅速上手、上岗。因为这流程它包括了从人员筛选到岗前培训、生产跟进、生产完成的检验一系列手段,最终确保生产产品符合需求,满足预期。
博文:很感谢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最后我们聊一下部门成员,在您看来,生产部工作人员最需要什么素质?
最重要的是责任心,首要的就是责任心,一定要非常负责。以我们这次生产为例,整体就比想象的复杂的多,没有责任心,有事懈怠、有风险不反馈,就没法统筹协调。有风险的事不解决,这个问题它一定会出现,只是时间长短。大家把问题说出来,能找到问题,问题就解决了一半。剩下的问题就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