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装备行业门户网
品牌 活动 访谈】  50强   整机 ​【联盟】 机构 【视界 展会 招聘 云服务   微博     关注公众号
咨询热线400-0756-518
今日焦点
​​​金陵智造AGV舵轮
智慧物流,移动机器人全媒体,为更有效传播
​​​INEWS / 新闻中心
万集“亮剑”,激光雷达风云再起
来源: 激光雷达老炮儿 | 作者: 激光雷达老炮儿 | 发布时间: 432天前 | 2071 次浏览 | 分享到:
4月26日,A股激光雷达概念排头兵万集科技在北京车展召开主题为“厚积薄发,集势向上”的发布会。发布产品包括激光雷达、V2X全栈系列、车路云融合智驾方案等“一篮子”产品解决方案。

4月26日,A股激光雷达概念排头兵万集科技在北京车展召开主题为“厚积薄发,集势向上”的发布会。发布产品包括激光雷达、V2X全栈系列、车路云融合智驾方案等“一篮子”产品解决方案。

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万集新一代超薄车载激光雷达WLR-760。

WLR-760的机身高度仅24mm,为当下市面上最薄。如此轻薄体积下,雷达整体光源功耗仅12W,耗电少,发热低。在北京车展现场,760雷达在太阳暴晒下将近30度的户外,运行了8个小时,依然能维持在手握舒适的温度,丝毫不烫手。

WLR-760激光雷达拥有192线的超高点云线束,在水平120度*垂直25度的超广视角内,能实现最远探测距离300米,10%反射率下200米的优秀测距表现。ROI区域内,前向扫描分辨率可提高至0.15度*0.08度。

WLR-760的创新之处,在于采用了独特的 VCSEL+SPAD 技术路线,结构简洁高效,适合规模化量产。该技术带来了三重优势:

一是整机集成度更高,物料种类相对于传统转镜方案减少了 60%;

二是整机物料数量相对于传统半固态转镜方案减少 80%;

三是集成度的提高,使得生产工序也进一步优化和缩减,生产工序降幅达到 30%。

关于大家最关心的产品价格问题,万集表示:随着技术与结构的不断升级,WLR-760的最终成本正式迎来「千元级」的跨时代突破。

量产方面,万集目前在顺义拥有近5万平方米激光制造工厂,车载激光雷达自动化产线年规划产能为30万台,WLR-760预计将在2024年底前实现量产。

发布会前,万集在车载激光雷达及智驾领域的进展对外界来说稍显神秘,以至于有一部分人对万集在做什么激光雷达、怎么做、做得怎么样知之甚少。而这一次,万集向外界集中释放了很多“干货”。

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形容这场发布会,那便是主题里的:厚积薄发。尤其在与万集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翟军,武汉万集光电总经理胡攀攀博士深入交流后,我们对这家在外界看来有点像“黑匣子”的公司有了相对全面、立体的认识,更对这家公司的真实实力生出“刮目相看”之感(对万集感兴趣的读者朋友一定要认真读完全文)。

万集的“亮剑”,极有可能成为激光雷达后市发展中的一个大变量。

就当前车载激光雷达市场竞争和发展而言,“厚积薄发”的万集依然有机会。

1,企业永远追求“综合更优”的方案。底层逻辑是人对安全、对更好的追求无止境,企业为了获得领先或在下一轮竞争周期中“弯道超车”,亦不会停止对更优方案可能的搜寻。因此,任何新技术、新产品都有机会敲开企业大门。

2,这一代没赶上,不代表下一代没机会。在今天的竞争环境下,车企推出新车型、迭代新平台的周期在迅速缩短,这就意味着有了更多“翻台开新桌”的机会。上一轮留在牌桌上的,客观上具有先发优势,且掌握更多筹码,但这并不妨碍任何一个新玩家都拥有至少一次下注的机会。

3,“别人优秀,不妨碍我变得更优秀”。在谈及市场机会和竞争话题时,胡攀攀博士如是说。我们理解这其实是“后发优势”的另一种表达。

后发优势是国与国、企业与企业发展竞争中的重要经济理论,其内涵有二:1)如果后发企业能够很好地学习先发企业的技术和经验,先发企业花费很长时间、很大成本实现的成绩,后发企业有可能在短时间内用小成本就可以实现。2)后发企业可以借鉴先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验教训,避免不必要的弯路,从而实现弯道超车。

简言之就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站在巨人肩膀上能看更远”。

后发优势又常常和后发制人、后发先至等词联系在一起,内涵都一样。但要真正达成战略效果,起决定作用的正是“厚积薄发”。

如同打仗,真正的互轰互射、互丢板砖在整个战争中占比其实很小,大量的时间是在准备,造势、动员、士气、方略、将领、赏罚、物资、情报、行军、迂回、潜伏、等待……等等,所谓道将天地法,说的就是这些。“万事俱备,只等东风;炮声一响,收割全场”,这可能是对“厚积薄发”的最好解释。

“薄发”是果,“厚积”才是背后真正起作用的因。产品,本质上只是一种“果”或者说表象,真正有价值、值得探究的还是“厚积”的部分。

那么,万集的“厚”体现在哪些地方呢?充分交流下来,归纳总结5点:体系厚、血条厚、客户厚、技术厚、文化厚。

1,体系厚

万集此次发布会,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体系化的智驾解决方案。万集在车路云一体化路线上耕耘已久,不仅有实现单车智能“眼观四路”的车规级激光雷达,还有借助车路协同、车车协同,实现“耳听八方”的车路云一体化解决方案。因此,万集的激光雷达既是车载感知设备,也是融入V2X体系的端口。

在整个智能化竞赛中,万集所依靠的不仅仅是激光雷达的“单兵作战”,还有车路云一体化、软硬件一篮子的“体系化作战”。

除激光雷达外,万集还推出了C-V2X路侧通信终端等多款V2X产品,并首次推出了车路云融合智驾方案,包括车路云融合的软件架构和车路云融合的车规级域控。

这套方案当前可以实现 45 种车路协同场景,涵盖感知增强 15 个、博弈增强 12 个、全局最优认知 18 个。

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家同时在做车端、路端、云端综合信息集中算法核心方案的公司,而万集很早就开始投入研发,目前技术架构已基本搭建完成。

随着国家战略、“车路云一体化”城市示范的进一步落地,万集的体系化优势将得到充分释放。

体系厚,打起仗来效率高。

2,血条厚

我们认为,激光雷达本质上是一个“生产点云的部件”。就车载激光雷达市场而言,衡量一家Lidar公司优劣的标准有三点:1,点云要够优质:2,点云要够便宜;3,企业命要够硬(预期经营寿命要远超过搭载车型的设计使用寿命)。

从目前发布的产品及进展来看,万集实现前2条只是时间问题,而第3条恰恰是万集一直以来非常突出的优势:血条厚,命够硬。随着市场竞争烈度的加强和时间的推移,这项优势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作为A股激光雷达概念排头兵的万集,成立于1994年,并早在2016年成功上市,业务涵盖ETC、激光检测、激光雷达、智能网联、动态称重等多个产品线,赚钱能力极强。

根据财报,万集在2021年、2020年、2019年分别录得归母净利润4259万元、6.03亿元、8.72亿元,虽然近两年受车载激光雷达投入加大等多因素影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但这并不妨碍万集已经充分向市场证明了其强大的盈利能力。

血条厚,车企用起来才放心。

3,客户厚

众所周知,与车企合作是一项超高难度的工作。不同于To C产品,是1对N,这个不买还有那个买,比拼的是“面”。而面向车企的销售,是反过来的N对1,僧多粥少,比拼的是“点”。

而单点突破的过程,又是一个1对N的展开。销售人员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分属不同部门、不同小组的“人”,更多的是一套流程、一套体系、一套机制…只有知道了“N”里面的每个“1”,并把每个环环相扣的“1”做到位,才能最大程度提高胜率并最终通关。

“知道”和“做到”靠什么?唯手熟尔。

万集自2019年开始与车企合作,目前已成为超过70家车企的一级供应商,包括德系、日系、美系多家国际知名车企,本土头部车企和国内新能源头部车企等,覆盖奔驰、宝马、丰田、通用、比亚迪、一汽、蔚来、小鹏等各个类型的主流车企。

在客户需求和客户成功方面,积累了极其丰富的Know-how。这对于拓展车载激光雷达业务而言,无疑有巨大助益。

客户厚,成交的胜率自然高。

4,技术厚

早在2011年,万集就开始布局并全面自主研发激光雷达,是国内最早做激光雷达的公司。深耕至今已有13年,积累深厚。

万集很早参与了 11 项国内最重要的车载激光雷达国家标准《车载激光雷达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的制定,同时还是国内首个路侧激光雷达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之一。

专利方面,截止2023年底,万集在申请激光雷达方向专利数量达到937项,其中授权426项,申请PCT国际专利35项,已授权3项。已掌握激光雷达在光学准直、激光驱动、光学接收、光学扫描等多个方面的核心技术。

技术厚,做出来的产品就有“力道”。

5,文化厚

发展早期,企业的上限由创始人决定;发展中后期,企业的上限由文化决定。优秀的企业文化就像肥沃的土壤,会源源不断地产出优秀的人才,进而产出优秀的技术和优秀的产品。

要想真正理解万集,必须充分理解万集的文化。

万集的企业文化是“集万家之所长、汇四海之精英、急客户之所急”。万集科技掌门人、万集文化的引领人翟军向我们重点分享了他对第一条“集万家之所长”的理解。

“集万家之所长”指的是一种持续学习、善于学习的精神。这是翟军在创业之初就想好并定下的准则。这里的学习至少包含三层含义:

第一,与时俱进。落到事上,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万集在品牌建设和营销方式上的改变。

翟军提到了小米SU7的营销案例,他认为,这些案例背后本质上是与目标客户触达方式的改变。面对这些改变,无论哪个行业,都需要与时俱进,跟上潮流,不能再守着以前那套“只要我把酒酿好,自然有人上门找”的老工业思维,否则稍不注意就会被边缘化。

To G、To B企业同样也需要积极拥抱新的营销形式和客户触达方式,不断加强品牌建设,消除品牌力与产品力之间的落差。

所以,我们看到了这次、也是万集的第一次公开发布会。

第二,学习不是模仿,学习是要汲取各家、各种各样的长处。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承认别人的努力,不带偏见地吸收各家之所长。

对于错过第一波车载激光雷达“上车”,翟军表示:我们一不气馁,二不羡慕。

“我们反而应该感到高兴,同行们的努力大大推动了激光雷达产业的发展,使得产品技术迭代的速度比之前要快得多得多。外界的进步,反过来对企业效率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最明显的感受是,过去几年去国外看西克等国际厂商展,都还是奔着学习去的,但现在一看,国际同行最近几年基本上没什么进步。这其实是国内一批新兴激光雷达公司推动的结果,实际上应该感谢他们。

他们的努力让激光雷达成本大幅降低,将汽车智能化包括整个产业规模拉到一个新的高度。应该向他们学习,包括技术创新、品牌建设、营销模式等等。”

第三,学习,再创新。

翟军强调,任何创新都不是从0开始,真正的学习是在“集万家之所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否则只跟在别人后头。

因此,我们在万集新一代激光雷达上看到了诸多创新和超越。

单从企业对学习的态度和贯彻上,不难看出,这家企业的“上限”不会低。

文化厚,企业发展的后劲就足。

往“厚积薄发”背后再深入探究一层,那便是企业愿景的引领。

在翟军的规划中,激光雷达至少能干成两件大事:

1,国际化。翟军认为,越容易“做小”的产品,越容易国际化,激光雷达符合这一特征。随着近几年中国国家品牌在海外影响力的持续提升,万集除车载外的激光雷达产品在海外“生意做得很好”,未来完全有机会成为一家世界级的公司。

2,万物互联。万集对未来十年趋势的判断,是基于万物数字互联的预设,而对物理三维世界的感知数字化和泛在化。其中激光雷达是核心中的核心,是“万物互联”时代各种设施设备的基础感知器件。届时,激光雷达还会继续“变小”,这也是为什么万集持续投入FMCW、OPA等全新一代激光雷达技术的原因。

从上述可以看出,善于“集万家之所长”、融会贯通再创新、志向高远的万集,天然是厚积薄发的潜在高手,成长空间令人期待。

最后,借用万集的一句话:激光雷达,无限想象,无处不在。



联系我们:135-1272-6426    188-0319-7535

座机:0319-7596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