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  【直播】  50强   整机  ​【联盟】  机构  【视界】  展会  招聘  云服务          微博   公众号AIrobot518 
【​今日焦点
【行业动态】
NEWS / 新闻中心
非夕科技王世全:从力控技术出发,创新通用机器人研发之路|顺为系
来源:非夕科技 | 作者:非夕科技 | 发布时间: 276天前 | 2090 次浏览 | 分享到:
以往,为了实现鳕鱼排松软的口感,需要加工线的工人将鳕鱼和面包糠堆在一起,再按照一定的力度按压成型。为了确保食品安全,工人们还需穿着防护服在低温环境下辛勤工作。如今,4 位斯坦福博士研发的通用机器人正在改造这一产品线。经盲测,机器人出品的鳕鱼排口感更佳,且产出效率更高,也更稳定。

在斯坦福的多个实验室里,王世全和核心创始团队完成了在机器人力控本体和 AI 大脑方面的技术储备,而这些都是通用机器人本身最核心的部分。

经历 8 年多的积累,非夕机器人在技术、产品、商业的飞轮正在飞速运转。2021 年,非夕科技研发的机器人本体基本成熟;2022 年年底,非夕机器人核心能力越过此前团队探明的应用价值临界点,开始收获规模化复制订单;2023 年年底,受益于产品通用性的成熟,非夕机器人破圈,开启了跨行业的加速开拓。

王世全回忆时感慨:“走这条路确实很长很难,需要足够耐心,但也很有成就感。”而这个过程中,他们最乐意看到的时刻之一,就是客户认知态度的转变。

刚开始接触时,大多数客户会抛出“凭什么以前不能解决现在就能解决了”的质疑,直到王世全带领团队真的攻克且证明给他们看,客户们才会完全重新思考之前的判断,甚至给非夕科技团队开放越来越多的场景。

三、聚焦

大多数机器人创业者,会先选择在某一个领域做深做透之后再进行拓展,尝试做更多应用,但王世全从一开始就聚焦在通用机器人的通用性上。

王世全表示,通用机器人的聚焦与做某一个行业细分解决方案的聚焦并不一样,它更多是从行业倒推去理解不同场景应用背后的工艺,提炼工艺本身背后手法的共性,聚焦共性需求。

成立之初,非夕科技团队发现在制造业板块,组装和表面处理这两块其实各自存在非常共性的手法,基于此可以辐射到成千上万的行业细分点。因此,虽然目前非夕科技看起来有非常多元化的应用场景和行业覆盖,但背后可以浓缩成由同款非夕机器人所能完成的多个不同的“元操作”,例如压、插、滚、抹、拧、敲等等手法。这些“元操作”只需要通过不同工艺参数的设置,或搭载基于工艺理解和视觉判断的 AI 算法,就能在多种产线和应用场景下实现不同的任务目的。

王世全带领团队在打造产品的历程中,一方面,以力控为主、视觉识别为辅的方式把机器人本体做成熟,从传感器到驱动单元到整机控制全栈式地突破各种能力的极限,最终以人作为参照系把产品优化;另一方面,王世全再去寻找人工密集、工艺长时间无法被优化迭代、客户希望自动化但仍未有成熟解决方案的场景。

通用性就决定了独特的产品化路径。王世全表示,如果定点去爆破一个应用点,成为一个小池塘的大鱼,然后再快速去其他地方,对团队来讲有两个天然的挑战点:

第一,制造业对于每一个创新应用的导入,一般需要经历一个非常长的流程周期去引导客户尝试和验证。这是由行业属性、创新程度和业务模式决定的,无法靠增大投入或者靠堆人力加速;

第二,大环境和各行业企业的情况又一直在变化,如果用一样的策略去堆在一个应用点上,风险非常大。

在过去 8 年的研发过程中,因为采取完全差异化的研发路径,王世全发现很多环节市面上零部件的性能都不够,所以从力矩传感器、关节控制器、一体化关节,到整个手臂的规划算法,再到操作系统等等,所有环节都需要团队自研。


但也正因为这样,过往踏过的每一步都成为非夕科技深深的技术壁垒。从显性和隐性的工艺专利,到算法的壁垒再到整个商业模式,王世全带领团队完全是自己生产自己迭代,自己去开拓应用,最终再反馈迭代,并不断优化形成飞轮效应。

四、未来

2023 年开年,非夕科技发布了全球第一款自适应并联机器人和新一代通用力控型夹爪,除此之外值得关注的是其发布的穹知 AI 系统。

就像英伟达基于其 GPU 等硬件产品打造的 CUDA 计算平台,非夕科技发布的穹知 AI 系统同样是基于产品的独特性而布局的基础设施,其目的是赋能通用机器人的生态,让更多人能在这个平台上去创造有价值的事情。


如今,非夕科技的一套机器人本体+软件的元操作及 AI 所构成的解决方案,售价从十来万元到三四十万元不等,其在进入不同行业龙头企业后,正在形成一定的标杆效应,王世全称非夕科技在商业化上每年有 3 倍左右的增长。

关于未来的商业增量空间,王世全表示:“其实非夕科技现在覆盖到的行业已经很广阔了,未来更多业务量的增长,除了播撒更多种子,更多将来自于怎么样真正让埋在每一个行业细分里的种子和破土的小苗,变成参天大树。”

回顾这段创业旅程,王世全表示,刚开始的几年像是技术探索的享受期,大家有着明确的大方向,抱着“干就是了”的心态,潜心研发技术。等到 2019 年底,团队研发的机器人产品正式对外发布,有了第一批种子。

但紧接着就是一段黑暗期,因为是采用全新的产品路线和技术架构,没有过往的坐标系作参考,王世全和团队甚至不知道产品的核心性能要做到多好才能在应用工艺上满足需求,只能不断摸索和突破着各项能力的边界。

与此同时,王世全等管理团队一方面要把握公司运营和融资节奏,在公司团队高速扩张期兼顾好组织管理;另一方面还要管理好客户预期,让对方耐心地相信团队,度过漫长的应用迭代期直至最终验证成功。

等到产品成熟度突破真实工业落地的临界点,翻山越岭,有些核心能力相较发布时甚至有了数百倍的提升。随着第一个成功案例出现,曙光终于乍现,技术、产品、商业化的飞轮不断加速,公司也开始按照预期的方式去增长。

这是王世全第一次主导创业,他终于变得得心应手,团队和业务也开始冲刺加速。

​​​​第六期“全国移动机器人行业巡回调研活动”合作商招募中

​报名热线:400-0756-518​​​​

活动时间:2023-09-01至11-30

  • 两项行业标准参与审定 | 合肥搬易通参加《工业车辆 车载传导式充电机》等两项行业标准(送审稿)专家审定会
  • 海康机器人智行视界 | 智能化升级卡壳了?这里有新思路!
  • 5月13日 13:30 | 得心应手才易用
  • 海天塑机与海康威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进机械装备行业智能化转型
  • 卡尔动力与地平线战略合作再升级 征程6P芯片商用车首发助L4自动驾驶规模化商业化落地
  • 洛必德科技亮相专精特新 “京品出海” 推介会,六大明星产品入选国家级出口目录
  • 适配全场景!仁洁智能携光伏机器人组合亮相Intersolar
  • 【防爆满级】蚂蚁机器人定制防爆叉车+室外牵引车 全面守护中化集团子公司安全智慧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