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装备行业门户网
品牌 活动 访谈】  50强   整机 ​【联盟】 机构 【视界 展会 招聘 云服务   微博     关注公众号
咨询热线400-0756-518
今日焦点
​​​金陵智造AGV舵轮
智慧物流,移动机器人全媒体,为更有效传播
​​​INEWS / 新闻中心
未来机器人CEO李陆洋:柔性物流无人化的崛起 | WISE2020 新经济之王大会
来源:未来机器人 | 作者:未来机器人 | 发布时间: 1596天前 | 4619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复杂节点物流场景面前,未来机器人没有止步,而是选择攻克,这与我们的愿景息息相关:我们希望用视觉技术赋能工业车辆无人驾驶,推进物流节点内柔性无人化进程

  12月8-10日,36氪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了「WISE2020新经济之王大会——崛起与回归」。本次大会是WISE大会的第八届,2020年也是36氪成立的第十年。在新经济之王主会场,我们邀请十年里乘风破浪的创变者们,连接初创公司、互联网巨头、投资机构、地方政府、传统企业等市场参与主体,一起回望中国新经济快速崛起的十年,共同展望新经济下一个十年的无限可能。

  未来机器人CEO李陆洋在大会上发表演讲。他提到,新商业模式的涌现,让最前端的商流出现了多变的属性,进而间接传导至物流环节。

未来机器人CEO李陆洋

  以下是李陆洋的演讲实录,经36氪整理编辑:

  李陆洋:非常感谢36氪的邀请,以及给未来机器人分享的机会。我是来自于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的CEO李陆洋,今天分享的主题是“柔性物流无人化的崛起”。

  今天这个主题我将分成三个部分来阐述,第一部分围绕柔性物流无人化来展开。

  柔性物流的市场需求从何而来?首先大家都了解商流决定物流,由于像新零售、社区团购这些新商业模式的涌现,让处于链条最前端的商流在近年出现了多变的属性,这是因为大量的用户定制化和个性化需求引起的,商流从最初以产定销的模式,逐步转变为以销定产。然而其多变性的影响,包括像产线产能的变化,以及产品供应链的多样化,并不直接体现在物流上,首当其冲的反而是制造业产线和供应链,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产线和供应链必须随着商流调整。

  物流我们可以定义为由两部分组成,“仓”跟“配”。“仓”就是节点,像工厂、仓库、物流园、机场、码头。配就是线,比如城配和主线的高速配,最后一公里亦然。线跟节点加在一起组成一张物流的网。

  我们再继续理清一个概念,怎样的物流才能称之为柔性物流?第一它要能适应流量波动的变化,第二是要适应环境的变化。

  商流产线产能的调整,导致流量会经常出现波峰波谷,环境也经常会发生变化,给处于后端和末端的物流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但同时也激发了对柔性物流的需求。节点内的柔性物流需求,这正是我们今天演讲关注的重点。

  我跟大家分享三组数据,方便大家一起深入到这个新领域当中。第一组数据,2019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为14.7%,虽然近年有所下降,但物流仍然是继房地产、汽车制造产业链后的第三大刚需产业。第二组数据是我国节点物流的费用,仓内的物流费用仍然在逐年递增,在2019年达到历史最高峰——1.9万亿元。我们可以看到节点物流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其中近70%费用是人工成本,由于像美团、滴滴这些平台的出现吸引了大部分年轻劳动力,仓内从事搬运等高强度工作的劳动力持续短缺。第三组数据反应的是物流无人化进程,2019年国内物流机器人总量为19.7万台,预计2023年将增加到52.51万台,市场规模从280亿元提升到609亿元,2023年机器人对人工的渗透率是3.87%,最终将实现每一百人用3.87台机器人,这还只是在保守估计的情况下。为什么在疫情之下,资本市场非常关注物流机器人领域,物流机器人在疫情期间进入了一个快车道是重要原因。

  接下来我们再仔细讨论一下为什么需要柔性化升级,为什么柔性化升级是物流节点内无人化的终局方案,这也是投资人经常问我的一个问题,今天我大概说一说我的看法。

  物流节点传统人工作业的状态基本上可以分成五个流程:一是外月台装卸车,这是节点跟线之间的一个接驳点,二是密集存储,三是室内外转运,在室内是区域跟区域之间的转运,室外是仓到仓或者工厂到工厂的转运,四是线边转运,第五是拣选,比如我们在京东下单,这个收货的过程是从B端到C端的一个拣选。

  这五个流程大概有两种物流模式,第一是以托盘为载具的物流方式,在仓内利用托盘将货物进行标准化,再用叉车搬运托盘上货架。第二种模式以手推车为载具,人工操作推车搬运货物。

  在这些流程和模式下,会有两种物流无人化升级选择。第一种可以总结为“刚性重构”,将现有模式推翻,彻底抛弃存量货架、叉车、托盘等,购置立体货架,或者全面重建仓库来适应平面的仓储机器。这种方式能获取更高的存储密度,可能会得到更高的效率,但其高成本和低柔性的缺点非常明显,它不能随着流量的变化而变化,也很难进行重新部署以适应后续商流变化。最后一个非常致命却经常被我们忽略的缺点就是,“刚性重构”方案会损害客户原有竞争力,我们客户大多是物流企业,它的核心竞争力是物流KPI,把原有模式推翻后它的核心竞争力可能不复存在。所以我倾向于认为第二种模式——“柔性升级”才是物流无人化的终局。

  “柔性升级”允许一切的流程遵循原有的人工操作流程,只是将设备由人工操作变成了无人。比方说我们可以将人工叉车进行无人化改装,或者用货到人的AMR取代手推车。通过这种方式去实现无人化的成本很低,性价比比“刚性重构”高。其次,它具备高柔性,可以很好地应对流量峰值与场景变化。当然必须承认“柔性升级”方案的技术门槛很高,要实现大规模推广还需要一些时间。

  “柔性升级”方案的比较理想的构想又是怎样的呢?如果按照流程划分,在外月台装卸车和密集存储流程中,我们可以用无人叉车替代人工叉车,用AMR承担线边转运、室内拣选环节的工作,室内外转运可以由人工叉车来替代人工操作。五个流程里面有三个跟工业无人车辆息息相关,工业车辆作为物流领域的原生工具,它的无人化进程备受关注。

  今天分享的第三个部分,是以工业无人车辆为核心的柔性物流方案,这也是未来机器人一直在做的事情。

  节点物流是个很大的市场, 在2019年仅是用于节点物流的人工工业车辆增量是42.5万台,总体存量预计已经突破了300万台,驾驶员超过了500万人。

  然而无论在中国还是全球范围内,工业无人车辆的市场渗透率均低于1%,问题不在市场,而是在于难以突破的技术瓶颈。第一,工业无人车辆的精度要求,车体看起来很笨重,但其对末端操作精细度的要求很高,传统人工作业情况下需要靠司机的娴熟技能来实现,而让机器达到同样的效果却是个很大的挑战。第二是恶劣的工作环境,包括大量的人机混场、货物不标准、放货位置不标准、放货姿态不标准、室外雨雪天气、陡坡深坑等。更关键的一点是,工业无人车辆需要追求可与人比拟的峰值效率,正如我们前面提及的,波峰波谷的流量是存在变动的。

  总结起来,从性能层面来看工业无人车辆,想让它实现大规模的复制和产生拐点,其操作精度、效率和自适应能力一定要与人可比拟。而从通用化层面来看,如果对机器的无人化改造模块可以适用于不同品类、不同品牌、不同驱动方式的车,从广度上我们就可以实现规模化复制。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们在2016年成立了未来机器人(深圳)有限公司。目前公司职员近200人,其中70%是研发团队,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是中国首家采用视觉技术实现工业车辆无人驾驶的企业。

  为什么采用视觉,首先从仿生学上来讲,99%能进行复杂操作的动物其主要传感器都是视觉,包括人类。从信息量角度来讲,视觉可以获取非常丰富的颜色和纹理信息,我们希望我们制造的机器人的信息获取能力不比人眼差。当然也有成本上的考虑,同品质的视觉传感器相对于激光传感器来讲成本低很多。采用视觉技术做无人驾驶的企业有很多,有代表性的包括特斯拉、Mobileye等乘用车企业,Seegrid、Locus等工业无人车辆企业,现在这个阵容里还包括了未来机器人。

联系我们:135-1272-6426    188-0319-7535

座机:0319-7596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