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级机器人赛道,正在孕育下一个百亿美金独角兽丨什么值得投

巨头割据与初创企业混战并存,细分赛道的隐形冠军正在涌现,但仍有无数千亿级市场尚待开掘。
▌作者 曹文密
▌编辑 王艳
4年前融资井喷的机器人赛道,如今正迎来新一轮爆发。
作为一个亿万级赛道,机器人领域自2017年起融资事件不断涌现,2018年达到高峰,其后两年虽整体有回落,但细分领域开始成为资本关注的重点。
一方面,在工业自动化需求的驱动下,中国已成世界上最大,增长最快的机器人市场,全球占比近三分之一,行业潜力巨大;另一方面,2019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出口数量已首次大于进口数量,2020 年国内工业机器人产销分别增长约 27%和 21%。强劲的增长潜力与巨大国产替代空间,正使国内机器人产业来到最好的时代。
如果把协作机器人看作工业机器人中的“手”,那移动机器人就是“脚”,随着3C、半导体、汽车等产业的柔性生产需求大幅增加,要求机器人更灵活、更高效,这两个细分赛道也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2021年1月-7月,移动机器人、协作机器人赛道中第一梯队的迦智、优艾智合、灵动、节卡、艾利特、越疆、大族等企业均获超亿元融资;深创投、联想创投、真格基金、蓝驰创投等头部机构纷纷在赛道加码。

资本热捧的同时,行业依旧绕不过诸多共性问题。
一是核心零部件过度依赖进口。国内产业链相比国外仍不够完善,国内新安装的机器人中有超7成零件源自进口,这也导致行业出现产品同质化等衍生问题。
二是利润空间小。这是由四大家族占据主要市场与国内品牌核心零件依赖进口带来的高成本双重挤压所致。2020年,国外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库卡、ABB、发那科、安川在国内的售价高于同类型国产工业机器人约40%以上。国内厂商尽管市场份额逐渐提升,但机器人本体业务毛利率仅不到20%,远低于发那科的35%。
头部与新锐企业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企业如何能杀出重围,成为百亿级独角兽?未来哪些赛道将产生新的投资机会?
带着这些问题,小饭桌采访了:
优艾智合机器人CEO 张朝辉
潜行创新COO 周长根
蔚建科技创始人 梁衍学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所长 卢彰缘
蓝驰创投董事总经理 曹巍
线性资本董事总经理 黄松延
本文核心观点提示:
1.协作、移动机器人赛道火热,由工业自动化与产线柔性生产需求共同驱动。
2.工业机器人全球主要市场被四大家族(ABB、发那科、安川电机、库卡)占据,移动、协作机器人作为后发产业,目前尚未出现具有绝对垄断性优势的企业,初创企业拥有更多市场空间。
3.创业者选择切入细分赛道,主要是基于自身的技术基因与发现的市场细分市场痛点。
4.产业链上游核心零部件是最大短板,RV减速器与外资厂商差距大。
5.行业存在低价竞争现象,以低价换份额只能够解一时之渴,长期实行低价策略,只会在搅浑整个市场的同时丧失迭代技术的能量。
6.外资品牌如库卡等,技术水平足够高,但由于售价高昂,其协作机器人在中国销量一直未出现大幅增长,国产头部企业在技术上与外资头部有差距,但优势在于迭代快、性价比高。
7.短期可重点关注协作与移动机器人赛道,从市场与投资回报率来看,长期则可侧重手术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等赛道。
受产线柔性生产需求催动
移动、协作两细分赛道年增超30%
2020年中国机器人行业共发生242起投融资事件,总金额达到了267.7亿元。2021年1月至7月,我国机器人赛道融总融资金额约125.35亿元,移动、协作两个细分赛道融资数量占业机器人总数的31%。
近两年,协作机器人、移动机器人这两个工业机器人的细分赛道正迎来爆发期。
巨头入局: 目前,进入中国市场的协作机器人品牌超过70家,“机器人四大家族”——ABB、发那科(FANUC)、安川电机(Yaskawa)、库卡(KUKA)都相继推出协作机器人产品线;2021年上半年,ABB、宝马、亚马逊、字节跳动、宁德时代、森麒麟等超过11家巨头企业宣布布局移动机器人行业。
初创企业频获融资:2021年上半年,协作机器人领域融资规模超30亿,越疆科技、艾利特、大族、节卡、珞石机器人等第一梯队企业均获过亿融资;仓储机器人领域第一梯队的极智嘉、快仓已拿到C轮以上融资,移动机器人领域优艾智合、木蚁、迦智科技、灵动科技、未来机器人等企业均拿到亿元级融资,软银亚洲、字节跳动、IDG、蓝驰创投、线性资本等几十家资本入局。
为何移动、协作机器人这两年成为资本宠儿?
GGII所长卢彰缘认为,这两个细分赛道的火热是由市场需求与外部宏观环境共同推动。
第一,外部环境驱动。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成本上升、疫情等因素推动工业领域加速自动化进程。
第二,柔性生产是大势所趋。国家政策开始向制造业倾斜,汽车、新能源、3C、半导体行业这几年发展迅速,工业场景对柔性生产的需求强烈。小负载、部署简单的协作机器人能利用人机协作的优势,开拓更多中小型应用场景;在物流和制造领域,移动机器人则能满足各类产线的搬运需求。
第三,国产替代加速。国内市场产业链的体系正在不断完善,部分头部企业产品海外销量不断上升。
2014年,有54家A股上市公司并购或投资了机器人、智能自动化项目,八成企业首次涉足机器人业务,这一年可看作中国机器人产业元年,之后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工业机器人领域,目前国外四大家族ABB、发那科、安川电机、库卡占据全球主要市场,许多国产企业则更多选择着眼细分市场,天花板相对较低。2019年,ABB、发那科、安川电机、库卡的毛利率分别为31.8%、35.8%、30.3%、21.2%。国内厂商尽管市占率年年提升,但盈利空间较小,机器人本体业务毛利率大概为10%~20%。
随着国内医疗、物流、3C、汽车、半导体等行业的高速发展,中小企业对柔性制造的需求大幅提升,市场对人机协作、移动搬运机器人的需求大幅提升。
协作机器人在2014年之前主要以外资厂商优傲(UR)、Rethink为主;2015年以来,国产协作机器人新松、遨博、大族激光等企业纷纷入局。作为后发产业,目前尚未出现具有绝对垄断性优势的企业,初创企业拥有更多市场空间。
在协作机器人领域,卢彰缘预测,“今年增速将超30%”。GGII数据显示,到2023年,全球协作机器人销量将达8万台,市场规模接近120亿元。
移动机器人同样也在医药制造、3C电子、汽车等多个领域展开了应用。据中国移动机器人产业联盟统计数据显示,行业从2016年的19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76.8亿元,复合增速高达41.8%。
(1)切入细分市场,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
尽管传统工业机器人比协作机器人在结构性的环境下更有优势,速度更快、精度更高;但在需要频繁调整产品线的场景中,协作机器人则更有优势——它能更高效、灵活地完成调试。
“很多场景没有大范围使用移动机器人,并非是受技术限制,而是无法满足客户的细分需求。”优艾智合机器人CEO张朝辉表示。
卢彰缘则提出,第一梯队的企业在技术上的差异没有想象中那么大,谁能拿下更多订单,除了技术壁垒之外,核心在于是否深入产业,足够了解用户。
对于创业者来说,切入不同赛道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基于自身具备的技术基因,二是想解决某一细分赛道的痛点。
“我和团队曾参观过十几个运维现场,很多传统企业的运行检查及维护其实都处于一种非常原始的状态,工人们经常在高危环境下从事劳动。”张朝辉认为,这些都可以由机器人来替代人工操作以规避风险。在这一想法的推动下,2017年11月,张朝辉带领团队打造出业内首款商用车辆巡检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