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4年开始吹响“举国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号角,到2018年中兴、华为事件带动起来的集成电路国产替代热潮,再到2021年全球“缺芯”引发的产业集体狂欢,集成电路行业被政策和资本推动着持续走在产品升级和产业高端化的道路上。
一般而言,对滤波器Q值的要求,实际上取决于使用环境跟频率之间的相互干扰程度。Q值高的滤波器,更能适应严苛的使用环境,成本和价格也越高。例如BAW的Q值在4000以上(由材料和工艺难度决定的),主要用在旗舰机上,对应的成本和价格也非常高,而普通SAW的Q值在1500左右,主要用在手机/物联网场景,相比较而言,成本和价格都比较低。
由于滤波器的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多层次共存,当遇到技术瓶颈的时候,很容易产生“低端市场路径依赖”,即用高Q值的滤波器产品放到低一两个档次的市场销售,例如用低端一点的BAW直接去打SAW的市场(做出来的BAW产品的Q值比国外一线企业SAW的Q值还低),也就是“奥迪的配件做一个奥拓出来销售”,这种通过主动降低质量带来的降维打击,将会导致的产品销售价格和成本出现倒挂,恰恰是我国滤波器产业普遍出现负毛利的根本原因。

三是SAW滤波器的成熟格局和定价体系很难突破,国产品牌的价格和利润天花板非常明显。从全球看,滤波器作为成熟产品,国际企业已经进行了定价,中国企业很难突破价格体系,在客户预期国产产品销售价格应低于国际品牌的前提下,无形中就为中国企业的产品性能和价格区间进行了框定。
而我国滤波器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成本和研发投入必定远远超出国际巨头企业设定好的价格和利润天花板,如果不能够用最低成本的材料和工艺做出来高Q值、低带内插入损耗、高带外抑制的产品并批量生产,也就无法实现商业化的正反馈,就只能陷入依靠不断融资才能存活的怪圈。
由于无法破解这些技术和商业上的难点,我国SAW滤波器产业长期被低端锁定。根据相关统计,当前全球SAW滤波器市场销售额达到了76亿美元,接近500亿人民币。其中中国大陆市场的SAW滤波器规模超过了200亿。而截止到2021年底,国内拥有SAW滤波器业务的企业接近20家,但在SAW滤波器产品上的总收入不超过10亿,国产化率长期低于5%,而高质量SAW滤波器的国产率接近于0。
五、我国SAW滤波器产业正确发展路径
那么什么是SAW滤波器产业正确的发展路径?
一是充分尊重SAW滤波器自身产业特点,坚持“IDM模式”来实现高水平SAW滤波器产品。SAW滤波器产业链各环节资源要素之间需要强耦合,所涉及的材料、曝光、光刻、工艺参数等细微变化都会极大影响产品性能。加之供应链资源长期封闭性和稀缺性造成的代工模式举步维艰,因此必须打造从EDA到设计、工艺及封装互通互融的IDM,最大化的保证最优设计结果,具备器件设计、材料制备、晶圆及基板制造、封装和可靠性测试等各环节的能力,才有可能实现高质量的国产SAW滤波器产品。
二是放弃以融资续命的低价“竞次”模式,重回“挣钱”的基本商业逻辑。所谓的“竞次”,即打到底线的竞争。在滤波器“竞次”游戏中,比的不是谁的指标更优秀,而是用高成本的产品降价竞争低成本产品市场,不惜牺牲掉毛利。这样带来的后果是,所有玩家都不得不降低自己的产品标准“向价格谷底赛跑”,而无暇无力“向技术高峰冲刺”,同时也无法遵循“挣钱”的基本商业逻辑,只能靠不断的炒作期望用融资来续命,但这显然是不可持续的。
三是企业需要真正“耐得住寂寞”,以提升自身技术能力为目标,而不是迎合资本市场为目标。国际企业一直在持续提升滤波器技术和产品性能,而国内的头部手机厂商为保持自身竞争力对滤波器的需求跟国际滤波器企业同步。这就导致国内滤波器企业由于起点低,为了短期能获取资本市场认可选择做低端产品。
但是最终的结果是跟国际企业的差距不断拉大,有限的资源消耗在了已经过时的产品或者低端应用的产品上。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近几年大量资本涌入滤波器领域,却没有真正解决国产化的问题,出现了“好听的故事越来越多,好用的产品越来越少”的行业怪象。
企业应该对这个现象有更加清醒的认识,要以实现真正的高水平国产替代和满足头部客户的需求为牵引,以跟国际企业的最新产品不能太多的代差为目标,在自主EDA、工艺和量产能力上不断升级,然后不动摇地做出有竞争力的SAW产品,同时要以实现自己的合理利润为目标,来保障自身长期健康发展从而能够持续研发投入。这个周期可能很长,因此不符合大部分资本的要求,但滤波器企业要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不要轻易在技术和产品上降低标准。
以下这段话来自一位建议我写写滤波器的业内大佬,“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中国滤波器发展之路,正处在多歧路的状态,前方还有浓雾加狂风暴雨。我们今天的选择,将决定我们未来能达到的高度。务实、认真和坚持,将帮助我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以此致敬并结尾,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