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蛰伏”三年,找到一条路
2017年,海柔首创夹抱式单料箱机器人,2018年发布最高取货高度3.1米的多层料箱搬运机器人。此后,机器人单机可存储、搬运的货箱越来越多,单个料箱的承重提升,最高取货高度也提升至10米,既大大提升了仓库的存储密度,也提高了货物的拣选和搬运效率。
海柔的“仓储物流机器人”产品推出至今,已近6年。但从第一款机器人诞生,到将产品推向市场,期间海柔“蛰伏”了近三年。用陈宇奇的话说,“2016年到2018年一直在打磨产品,到2019年才开始销售产品。”
时至今日,陈宇奇仍然清晰记得第一款机器人诞生时的情景。
2015年底,基于他的毕业设计,以及对仓储物流的理解,团队做出了第一款样机,并在2017年9月,做出了第一套系统。“当时在北京的一个仓库实验,一个两米高的机器人,一次只能搬一个箱子。”这个结果显然不够,“因为仓库搬运就看两个指标,搬运效率和存储密度。”
沮丧的情绪弥漫在整个团队中。“当时,大家都觉得这个东西没用,研发团队走了一半,我也很崩溃。”陈宇奇说。但他相信,一定有路径可寻。“以前每每到达一个里程碑,我们都能找到一条路走下去。既然目标没问题,就算有障碍,也要走下去。”
至于自己如何与沮丧对抗,“没有什么办法,就是挺,挺过去。”陈宇奇说。2018年,他们研发的机器人系统开始投入商业使用。
在今日资本创始人徐新眼中,陈宇奇是个“一根筋”、死磕到底的人,“他花了整整4年时间打磨产品,做到真正好用。陈宇奇对客户特别好,不管多难交付的项目,他都严格把控,做到100%交付,没有一个项目烂尾。”在海柔D轮融资完成后,徐新做出如此评价。
在创办海柔之前,陈宇奇曾有过一次创业经历。
2014年,刚出校门不久的陈宇奇创立香港普格精密系统公司,主打光通信领域电压控制模块,该方向曾是他2012年本科毕业设计的项目。
那次创业历程中,他和团队花费近三年时间,研发出了全球体积最小且性能领先的偏压控制器(Bias Controller),并把产品卖给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贝尔实验室、华为等。正是在这个项目中,陈宇奇与“90后”房冰熟识,并一起开启了二次创业。
在香港期间,陈宇奇、徐圣东、房冰与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大疆创新创始股东李泽湘结识。李泽湘了解到三个人的专业背景后,建议他们考虑机器与自动化领域。当公司创立后,李泽湘还担任了公司的首席顾问。
创始团队考察了医疗机器人等多个方向后,最终锁定在物流自动化领域。陈宇奇来到北京,花了近三个月,集中调研了30多个仓库,当他看到仓库还在靠人工拣选和搬运货物时,确信料箱机器人有价值,于是选择进入该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