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想创投:Syrius炬星的核心团队是四个理工男,最初你们是仓储物流行业的“门外汉”,是怎么入门,理解透行业需求的?
蒋超:我们几个懂软件、懂数据,但刚开始对仓储物流行业、电商履约完全没有概念。2012年亚马逊7.75亿收购Kiva,不管对资本还是对创业者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刺激,国内以类Kiva模式为主的仓储机器人行业快速崛起。最早,我就思考两个问题:1. 怎么弄懂仓储物流、电商履约的真实需求;2. 我们是不是入场太晚了。

我之前在海外生活比较久,海外电商虽然发展的早,但履约通常需要三四天,即使额外付费也是隔日达。回到国内体验了一下各个电商的配送,简直颠覆了我的认知。再加上媒体的一些宣传,在我想象中,国内仓库应该到处是自动叉车、货到人的AGV、立体库、堆落机各种智能设备,而且应该自动化程度很高。
为了一探究竟,我们去到一家国内很有代表性的仓库观摩。结果等我进入仓库,发现里面几乎全靠传统的人手人脚,物流机器人产品和服务的渗透率很低,自动化程度以及信息化理念都比较淡薄。显然,这背后一定有一系列原因,这是我们需要搞清楚的。不过,这也让我意识到,市场并不是红海,我们在这个时间(2018年)开始做适应中国仓储物流行业的产品和服务是恰逢其时的,绝对不晚。
于是,我们决定不仅仅是简单的观摩,而是直接住在仓库里进行近距离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接收到了大量信息,对行业集中补课。搞清楚了真实的仓储情况,特别是电商履约步骤,包括物品布局、分工协作、人员情况等各种主要流程、信息流。
联想创投:所以说,copy过来的Kiva模式其实在中国有些“水土不服”,提升中国仓储物流的效率,需要的是一条新路线?
蒋超:类Kiva模式有两个特点:适用于大型的仓储物流中心、物流转运中心,对传统仓库的较高的改造要求;需要持续的高投入,以及投入之后10-20年的回收周期,同时扩展性非常低。中国仓储物流行业与国外的发展路径不一样,大部分的仓库规模比较小,经营仓库的企业也比较零散。不管是实际考察,还是通过研究数据,我们发现国内连很多大企业的仓库都没有使用类似Kiva System的解决方案,那中小企业只会用得更少。
我们必须走一条新路线。
■第一,产品成本不能像Kiva模式那么高,不然客户的使用门槛太高;
■ 第二,机器人设备要能适应传统的仓库类型。国内仓储物流行业的大基建时期已过,很难在短时间内为了使用智能化升级去做改造。
■ 第三,我们的解决方案必须结合当下物流行业的业务流程。
基于我们对行业从业人员的调研,发现这个行业呈现几个特征,一是非正式雇佣的劳动力比较多;二是从事仓库信息流的从业者多来自原来的传统企业服务市场。在这样的基础下,如果推出一套打破传统运营流程的新理念,这些从业者是不接受的,就算接受了学习成本也很高,管理和运营的成本反而难以节省。

Syrius炬星的AMR解决方案是一种人机协作模式。适应传统的仓库布局,不挪动货架,让机器人指引着拣货员进入货架间穿梭,把需要分拣的货物直接放进机器人携带的料箱里,再汇合到总分拣区。联想创投:Syrius炬星是根据行业现状,一步步倒推出AMR解决方案,它更考虑如何与人更好地配合,而不是取代人?
蒋超:行业升级不是一个激进的动作,其实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作,我们更倾向走一个用产品和服务循序渐进去改革的路线。我们早期也受到来自一些投资人的质疑,问Syrius炬星的解决方案是不是一个中间的过渡方案,可能不是终局。
很多人可能想象的终局是,《星球大战》里面的科幻场景、场地用来做仓库,一切都是无人化的。但我仔细想,不是这样的。我在大学学系统论最简单的认知是,处理复杂系统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一定要留下系统弹性。在仓储物流行业,到底谁提供系统弹性?很显然,软件的弹性比硬件高,人的弹性比机器高。
人在整个仓储物流系统里,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劳动力,还是在时间轴、业务流程中承担了复杂性工作,提供了系统弹性。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如今很多超级电商平台,应对618、双11这种前端不可预测的波动性的变化,他们是怎么解决的?就是雇临时工,利用人的弹性才让系统能稳定的往前运行。
最后谈到终局,我认为不管20年之后,甚至更长时间,人都不太可能从系统中消失掉。
联想创投:基于Syrius炬星的AMR解决方案,怎么做到客户可以买得起?
蒋超:我们通过提高算法能力降低了对硬件产品的要求,更依赖软件系统与数据来提供更好的服务效果。Syrius炬星“订单到人”的人机协作模式,AMR机器人的作用被简化到只剩下移动和下发分拣指令。硬件产品可以极度简单,移动底盘上搭载自研的激光雷达,以及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中间放上货架,顶部有一台平板电脑用作显示拣选信息。
在硬件方面,对于功能要求低,成本就可以控制。比如激光雷达、摄像头等,我们没有选用国外高端品牌,而是采用了性价比更高的方式:自研或者采购国产品牌。
具体如何控制成本,又是一个需要演绎推算的过程。首先,客户能负担多少钱,这是成本底线。我们要让客户立马就能自己算一笔账,用我们的产品是划算的。我们当时调研,最基本的逻辑是机器成本换算人力成本。随着客户业务规模的增长,或者仓储的波动性、消费者前端的波动性,客户为此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力成本、管理成本等。AMR 机器人加入进来以后,效率得以提升,所以成本得以削减,其中便包含了人力成本、管理成本等。总的来说,就是机器人成本与传统成本的费用比例,目前来算,在电商履约的场景里用AMR同等效率下可以节约30%的人力,同时2台AMR 才相当于1个人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