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属性:物流机器人智能仓储
■估值/融资轮次:2022年7月,牧星官宣获得数千万人民币的A2轮融资
■核心竞争力:全球化布局;模块化、平台化、完全开放兼容的软硬件产品;盈亏平衡
■未来关键词:标准化;工程师红利;智能仓储系统专家
春节期间热映的《流浪地球2》,掀起了一场关于人工智能的大讨论。人们在思考与追问:虚拟与现实孰优孰劣?机器人的普及利用,将给人类社会带来哪些影响?
事实上,在物流仓储领域,机器人早就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研究机构Interact Analysis发布的《2022移动机器人市场报告》指出,全球应用于仓储和制造业的移动机器人出货量增长超过70%,预计未来五年,移动机器人的出货量将继续以每年约50%的速度增长,行业营收每年保持30%~40%的增长。
作为物流机器人赛道的奔跑者,成立于2016年的牧星智能(以下简称“牧星”)也在近年完成了快速成长。
“从2017年到2022年,牧星每年确收的增速都超过了100%。”近日,牧星智能创始人及CEO刘明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对话未来商业”栏目(点击直达专题 | 对话未来商业记录、预见、让未来发生)专访时表示,2022年,牧星已经完成了自我造血,实现了盈亏平衡。刘明透露,业内对行业未来表示乐观,“基本上大家都认为(行业)能够以年均30%~50%的速度增长。”
刘明体格健壮,精神饱满,表达简洁有力,对行业和公司有着明确而鲜明的看法。基于十多年的主流外企管理经验,刘明对仓储物流行业有着深刻感知。他坦言,国内市场中,物流机器人目前的渗透率依然非常低。
“核心原因并不是技术,而是物流机器人的投资回报率还不是那么划算。”刘明称,当前,国内仓储工人的工资在每小时24~26元左右,虽然机器人价格在2022年一直是下降的,中国的机器人应用普及拐点的到来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
他判断,当一名工人的用工成本达到每小时32-35元时,中国物流机器人市场的大规模爆发或将到来。
这个拐点到来之前,包括牧星智能在内的物流机器人企业,基本只能将主战场放在海外。据记者了解,牧星是中国最早开拓海外市场的自主移动机器人(AMR)企业,在其全球业务规划中,美国、欧洲是最重要的战略市场之一。
即便国内市场还需一段时间成熟,但是潜力巨大。
刘明相信,基于国内独特的工程师红利、庞大的场景打磨以及投资力度,“物流机器人会是成熟于中国,反过来影响全世界。”
一个问题:什么东西值得创业?
刘明向记者回忆,在决定创业之前,一个朋友给他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东西可以值得创业,有意义?”
当时,刘明正在研究机器人,没有迟疑,物流机器人就是答案。

基于对物流仓储行业的认识,刘明加入了创业大军。
这与刘明自己的职业发展经历有关。2007年,刘明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先后在艾默生、德尔福、中国中车等知名企业工作,主要从事工业工程、精益生产、MES、生产运营方面的工作,工作经验可谓丰富。
但与创业最直接相关的,还是在亚马逊工作时期。2012年,刘明加入了亚马逊中国,并升任亚马逊中国济南运营中心总经理。期间,他所管理团队的效率提升全部超过100%,济南运营中心一直占据亚马逊中国仓库运营效率第一名,是当时亚马逊在全球范围内除机器人仓库外运营效率最高的仓库。
“当时在全球276个仓库中,我们位列第五。”刘明注意到,排在自己前面的4个仓库,都是机器人仓库。据他透露,通常情况下,美国工人的效率只有中国工人的一半,但是采用机器人之后,比中国表现最好的仓库的效率还高,最高能超出一倍。
研究之后,刘明对物流机器人行业的发展非常看好。“我当年研究这个东西时,没想过有一天会创业做这件事情,我只是想知道这个东西到底是怎么改变仓储运营的。”
创业前的最后一段“搬砖”经历,是在韩国最大电子商务公司Coupang负责仓储运营系统的开发和仓库的的规划设计,那之后,基于对物流仓储行业的认识,刘明加入了创业大军。
其实对机器人的“硬件”,刘明自谦原来“一窍不通”,但他“非常了解怎样用机器人解决仓库问题,就是所谓软件”。刘明说,因为他知道“亚马逊2012年购买了Kiva以后做了哪些尝试和工作”。
在刘明看来,机器人只是“人类的手”,可以完成具体工作;如何高效使用机器人解决仓库问题,才是大规模使用机器人的“灵魂”。
但很遗憾,2016年创业之时,他一边做软件,一边拜访国内各家机器人生产厂家,却买不到机器人。次年,他开始搭建硬件团队,开始着手做机器人本体。
公开资料显示,牧星的定位是“物流机器人智能系统专家”。牧星设有两个事业部:智能仓储事业部和标准品事业部。智能仓储事业部为客户提供从硬件到软件搭建和部署完整的方案,而成立于2021年7月的标准品事业部,除了为智能仓储事业部提供机器人外,主打具备开发能力的物流仓储、非标MES、自动化和定制工程公司或者机构等客户群体,致力于推动生态建设和开放。

全能型货到人智能仓储解决方案
从中可以看出,牧星体现了刘明的创业理念——成为业内第一家开放机器人本体的公司,寻求行业的共同繁荣。
“我们把自己的产品彻底打开。如果在我创业的时候有人这样卖产品,我就不会做机器人本体了。”刘明向记者直言,在此之前,机器人行业还是非常不开放的,他幽默地将这一状态形容为“从鱼头吃到鱼尾、从鱼鳞吃到鱼刺”。
墙外开花,墙内香?
在发展路径上,牧星走了一条“墙外开花墙内香”的迂回之路。这是在2018年7月牧星内部会议上确定的出海方针。
刘明解释:“当时,我们觉得中国工人的工资水平还需要一点时间去增长,所以海外更有市场。”
刘明向记者分享了一些有意思的数据。2016年,国内的仓储用工成本是每小时14-16元人民币,6年过去了,国内仓储工人的工资也就在每小时24-26元。即便这一数字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在6年前,韩国仓储工人的工资折合人民币已经是每小时85元人民币。今天,在欧洲、澳洲、美国,仓储工人的年薪基本上可以达到45万元人民币。
在对话中可以发现,“先海外,后国内”的发展策略的确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国内市场)投资回报率不划算。”刘明向记者表示,在投资回报率不划算的情况下,很多人不愿意付出更高的价格,有很多厂家希望通过低价竞争和亏损的方式占领市场份额,也就是所谓的“互联网模式”,但牧星拒绝这种竞争方式。
2022年12月,为全面推进全球化布局和本地化下沉并进战略,牧星宣布成立了欧洲总部。截至目前,牧星业务遍及20多个发达国家和地区,海外市场份额占比50%。
在国内,牧星则采取跟随策略。
“我们要保持在国内的影响力,但我们绝不会参与恶意竞争来获取订单。至于(“先海外,后国内”的发展策略)在未来什么时候会改变?这取决于人工工资的增长。以我们的判断,估计还需要三年左右时间。”刘明说。
虽说牧星当前的主战场在海外,刘明对国内物流机器人市场的前景却充满信心。
对此,刘明分析称,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后,人们对物质的需求基本得到了满足,会开始追求精神满足。在他看来,这一趋势在中国未来5到10年会日渐明显,“年轻人希望从事更有创造性的工作,我觉得这本身是人性和人权的一部分。”
他提到,亚马逊在全球的仓库数量加起来也没有京东和阿里的仓库数量多,一旦时机成熟,国内的物流仓储行业便会发展迅猛,无论是市场规模、体量,还是技术,都会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存在,“到那时,可能会涌现很多家成功的企业。”
国内市场尚未成熟,牧星为何能在海外打出声势?在刘明看来,国内物流机器人产业拥有着海外竞争者不具备的独特优势。
他认为,国内创业环境对创业公司的成长有莫大的推动作用。一个显著的优势便是工程师红利,数量庞大的工程师群体可以日以继夜地进行研发,在最短的时间内让理论变成“样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