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无人车投递存在一定的数字鸿沟,对于对数字设备使用存在障碍的老年群体并不那么友好,并非受所有人欢迎。
三
无人车投递应用规划重点
在无人车投递崛起的过程中,预先做好工作网络的布局规划异常重要。一方面,能使无人车的场景和任务更加清晰,利于无人车的设计研发;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把无人车纳入整体网络环境进行考虑,预先进行网络调整。
无人车末端配送的运作模式,我们可以简单地看作是智能快件柜和投递员的合体。它可以取代投递员的工作,往返于快递站点与居民小区,完成最后一公里的运输。同时,它的取件模式又与智能快件柜一样,都是通过人机交互实现的。因此,可将其视为一个24小时随叫随到、可以移动的智能快件柜。
基于这样的功能定位,需要在以下方面提前做好规划布置:
1.以无人车为投递主力的快递站点网络布局需要做出微调,无人车的服务半径需要根据其运行效率、配置数量、响应时间以及业务单量的多少进行确定,初期在主城区可以考虑以1~3km为半径,进行网格化设置。
2.传统的快递站点需要做出相应改变:一是快递站点的功能布局,除了要满足传统的货物装卸和堆放场地要求外,还需新增给无人车充电、停放的场地。二是在人员配置方面,减少了快递员,但需要配置为无人车维护、除障,进行人工干预的一般技术人员。
3.投递服务方式需要相应作出调整。不同于有人投递,无人车投递对于当日到件,需要事先电联用户,预约投递时间地点,然后做好路由规划。用户也可以通过电话或者网络,主动预约投递时间和地点。
4.如同智能快件柜一样,无人车也需要做好社区协调。智能快件柜大多需要占用小区场地,消耗小区电力,而无人车只需要协调道路通行权,协调难度和成本将大大降低。简单来说,社区只需要将无人车类比社会车辆进行管理即可。当然,同一时间通行无人车数量,物业可结合居民反映综合衡量予以取舍。
四
无人车投递的具体构想
在无人车投递的情况下,整个物流体系的框架并不需要发生大的变动,依然维持“城市分拨场-快递站点-无人车”的三级结构,只不过无人车替代了快递员,承担了快递段道投递的职责。其中,快递站点的布置异常重要,它既是重要的物流中转节点,也是无人车充电、维护、信息交换的节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这样的三级物流体系下,一票快件将按照以下的流程实现其配送:
1.快件经过城市分拨场的分拣,被物流车运输至相应的快递站点。
2.快递站点的工作人员扫描快件,将快件装至无人车。
3.无人车对接交通信息系统,了解道路交通状况,根据快件信息,通过智能语音系统电联用户,预约投递的时间段,在后台支持下,根据日益先进复杂的算法,科学完成路由规划。
4.根据规划路由行驶至约定的住宅小区,在小区入口进入车道,根据与小区的协议,扫描抬杆,进入小区。
5.按照小区地图,行驶至约定的楼栋。
6.用户输入取件码,完成取件,对于取件过程车载摄像头摄像存证。
7.收到用户来电或网络信息,添加、更改或取消收件预约,无人车根据预约情况,及时修改路由。
8.在无人取件的区间,无人车回至快递站点进行充电,上传投递信息。
9.在配送过程中,无人车拍摄街道情况,不断更新充实地区地图。
10.当无人车遇到故障或有交通事故,主动联系快递站点的技术人员,及时进行人工干预。
11.对于因各种原因未成功投递的快件,无人车再重复上述流程,直至所有快件投递成功为止。
以上过程,无人车可以做到全天24小时不间断满足用户的投递需求。同样,类似于智能快件箱收件,无人车也可用于揽收快件,提供比智能快件箱更机动、更灵活的服务。无人车运作流程具体示例,见图1、图2。


五
普及应用的瓶颈与建议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无人车的普及应用也面临着一些障碍。
首先是公众对于无人车安全性的担忧,这需要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大规模的试验来提升其安全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获得大家认可。
其次是无人车的管理尚属空白,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这不利于无人车的发展应用,需要交通部门针对这种新鲜事物开展调研和立法,早日出台相应的管理制度,使其能安全规范地在道路上行驶。
最后也需要行业企业继续保持创新革新的精神状态,开展大规模的创新试验,争取使无人车配送早日从试点进入规模应用,逐渐成为末端配送的主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