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机器人行业故事题材枯竭,加上下游需求急速收缩,业界迫切需要一个新的风口。而自从去年马斯克公布Optimus的原型机,又在今年5月特斯拉股东大会上演示Optimus的最新进展,并豪言称人形机器人未来需求将达到100亿台,大众对“人形机器人”的热情瞬间被点燃。
某家机器人本体企业高管就向高工移动机器人表达了困惑:“现在的AI+机器人还纯粹处于概念与实验室阶段,我们讲机器人仿生都是仿生物的优势,如果长得像人,但却没有人最核心的优势——决策智能的话,那人形机器人的意义在哪呢?”
的确,目前市场上对人形机器人落地场景的想象非常丰富,但这都是建立在有完善运动能力与决策智能的基础上。在目前的舆论中,服务机器人是最可能落地的赛道。这有着两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从功能性的角度出发,人形机器人不见得能够替代当前的服务机器人。目前人形机器人常见的展示、导览、送餐等功能,既不需要足式机器人的全地形移动能力,也不需要灵巧手的运动控制能力,实际上用移动机器人就能取代。与其说是功能性,更多是一种昂贵的“大玩具”,这种市场天花板很矮,空间非常有限,同时复购率也会很低。
其次则是安全问题,一位核心零部件厂商CEO就认为,如果把它用成商用服务机器人的话,在复杂的环境下,要保证它在高效高速运作的同时,还要防止伤害周边的人,这是非常困难的。此外,如果事故发生了,安全责任的划分就成为大问题。
那么如果落地到工业场景呢?这要分两种环境,一种是已经进行自动化改造的工厂或仓库,另一种则是人工为主的工厂或仓库。
在前一种环境运作的话,就会遇到一个问题:既然这个场景已经针对现有的工业机器人与移动机器人进行改造,人形机器人的优势荡然无存:轮式机器人能够移动得更快,已经适配产线后的机械臂能够更有效率,而人形机器人现有的功能不足以让他对机器进行操作。
如果在后一种环境的话,那么人形机器人的移动能力又成了短板,目前双足机器人只能在平地行走,在复杂环境下,无法平稳运动,甚至无法做到上楼梯的动作。
因此,目前人形机器人的功能性不足,让其缺乏清晰的商业化落地场景,许多想象的场景非常美好,但实际上能够落地的场景非常有限。
04
做人形机器人,是难而正确的事
尽管高工移动机器人认为,人形机器人离真正实现商业化落地,短期内落地不现实。但从高工移动机器人所采访的业内人士的回答来看,他们普遍认为“5年左右国产人形机器人产品落地,10年左右大规模量产”是非常有可能的。这主要出于三点因素。
一是从技术角度出发,对于人形机器人,中国与欧美国家的起跑线是一样的,大家都是在同样的环境下摸索试错,而目前越来越多实验室与企业进入到这个领域,整体的研发速度在加快。
二是从产业链角度来看,中国的上游核心零部件比其他国家都要齐全,供应链生态的完善度上全球独步。即使在零件的性能上有差距,如果有足够的需求刺激,国产厂商都能够迎头赶上。而中国的下游场景又非常丰富,能够为人形机器人的落地有足够多的试验空间以及足够广阔的市场。
三则是从目前头部企业的引领作用来看,中国已经有许多大厂在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这在未来能够引领整条产业链的发展。某位头部机器人厂商负责人透露,其实目前在做人形机器人的,主要不是机器人企业,而是跨界巨头。主要在于机器人企业的实力不够,无法承受人形机器人研发与落地需要的巨量成本。
但一旦这些巨头研发出人形机器人,它就能够带动上游厂商迅速跟进,同时促使核心零部件标准化,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与落地的成本将会随着规模的上升而迅速下降。
当然这不意味着企业就该等待着技术的成熟,相反,几乎所有业内人士都不约而同地向高工移动机器人表示,现在入局人形机器人是最佳时机:“我不觉得这两年就能搞出一个人形机器人,但是现在不卡好位,提前积累好技术,五年之后市场就没有你的位置了。到时候再赶,怎么来得及?”
今天的人形机器人赛道,既不需要急功近利的资本泡沫,也不需要坐等时机的悲观主义,需要的是静静打磨技术与产品这种“谨慎的乐观主义”。这种企业越多,我们越接近人形机器人的“IPhone时刻”
前文所引的比尔·盖茨名言,其实还有后半句,这或许是今天移动机器人的写照:
“我们总是高估了未来两年的变化,却总是低估了未来十年内的变革。但无论高估低估,我们都不能无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