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科技为人服务;科技发展的根本要义,是突破人的“局限”。无论商战怎么打,技术怎么争,最终还是要回到“人”身上。人是决定一切、推动一切的根本。
当汽车领域关于激光雷达“去留”之争令人心生困惑之时,我们不妨从“技术辩论”中跳出来,回到那个最根本的问题: 最终决定一个商品(技术)生死的买单“人”是怎么想的?激光雷达对他们意味着什么?激光雷达又是如何促进他们买单的?回答清楚这些问题,也就能对激光雷的去留问题“心中有数”。
激光雷达的技术价值其实早已被证明。国内有公司甚至做到了累积超百万台的量产交付记录,其产品不光用在了机场、航运、铁路等对安全要求极高的智能交通项目上,也随着智能驾驶兴起进入到了自动驾驶、乘用车前装领域。
这家公司就是位于首都的北醒(北京)光子科技有限公司。北醒很低调,以至于经常有投资圈的朋友来打听这家公司时,我们竟也了解不算太多。于是,我们联系上了这家以“安全”见长、累计量产交付超百万台、在如何把激光雷达造得更安全以及如何把激光雷达用得更安全方面极富经验的公司,并邀请其创始人兼CEO李远,向我们分享了他关于车载激光雷达能为“人”做什么、为车企做什么、以及去留等方面的看法,为本文的撰写贡献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观点,请朋友们一定耐心读完。Enjoy:
从最新舆情来看,“智能驾驶”概念已经从细分小众“破圈”走向了大众人群,并逐步深入人心。随之被带入人心的,还有那个极为特别的“视觉符号”-激光雷达。
最新数据显示,问界新M7累计大定已超过8万台,且超过60%用户选择了“最贵的”智驾版(激光雷达版)。需要注意的是:
问界新M7非智驾版全系同样配备了不带激光雷达的L2智能驾驶辅助系统, “性价比”最高;而带激光雷达的智驾版,比两驱PLUS版足足贵了6万。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备受瞩目的问界M9,依旧配备激光雷达。50-60万售价,盲订竟超1.5万台;小鹏G6、新款G9的激光雷达版本选配比例更是达到了70-80%。
这不禁让人会问,业界讨论最多的“成本”,在消费者心里,真的是第一考量因素吗?价格之前,消费者真正在意的是什么?投票给激光雷达,投的又是什么?答:
消费者看重智驾带来的“更安全”,而带激光雷达的智驾让人“更放心”;并愿意为此付出高溢价。
一项技术(无论高低贵贱)能否存活并发展,最终取决于消费者是否认账,激光雷达同理。来看看消费者怎么说的。


消费者对智能驾驶、对激光雷达什么态度,可以从这些随机截取的真实声音中获得直接体感。总结下来无非几点:
1,智能驾驶更安全,关键时候能保命;虽然是“一生用一次”,但“一次可以续一生”。
2,多花几万块钱没所谓,一次避险就回本——安全才是最大的豪华。
3,“感觉带激光雷达的XX真是刚需不用害怕会车时候对面车灯太亮,看不清路了”。
4,人命关天,几个雷达哪够用?激光雷达、相控阵雷达…全部给我安排上!
有人可能会说,从“技术角度”讲,这些留言是无知的、幼稚的,因为理论上讲“只靠摄像头同样能实现智能驾驶”,但很遗憾,消费者心里想的是: 一大家子人坐车上,什么超声波、毫米波、激光、相控阵…各种雷达怕都得有哦,几个摄像头哪能放心?花钱事小,生命事大!
这类认知和声音广泛客观存在,代表了群众呼声和人心所向,相比“虚无缥缈”的叙事,人们更愿意相信“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这是人性。
一线销售听到了这些声音。在实地调研中,我们看到很多4S店销售对智能驾驶激光雷达的理解和话术在进步,能够用“说人话”的方式向消费者解释激光雷达是什么、有什么用了,如:
“您看,这探头就好比眼睛,眼睛看东西嘛经常有看花眼、看走眼的时候,比如路上有人开远光就晃得看不清,夜晚很难看清穿黑衣服的人,就算白天,也经常有人一不留神就撞上那道透明的玻璃门,但是,您见过蝙蝠撞上玻璃门的吗?没有对不对?因为蝙蝠靠的是雷达!激光雷达大概就是这么个东西,不管你光线好不好、穿什么衣服,探头看不清的,它都可以探出来。所以咱买智能驾驶的车,安全性绝对是第一位,除了要有探头,最重要的是要装激光雷达,装了的车对付各种危险情况比人眼更好使,这样的车带着一家老小出去玩,才开得放心!”
消费者听懂了,于是激光雷达车型销量上去了。干过经营、做过生意、真正懂营销的,应该知道上面这段话术的意义和分量。
激光雷达是实现“更安全智驾”的价值武器,更是拉动销量的营销利器。
聪明的车企们不会忽视消费者的声音。特别是当一家车企,把目标客户定义为生命至上的人群,那么激光雷达就不仅是生命保障,更是车型销量。老道的车企,从来都是砍掉对消费者不重要的东西,而绝对不会轻易砍掉对消费者生命安全意义重大的设备,也绝对不会砍掉能显著带动智驾版本销量的利器。
一台车上万个零部件,砍掉一颗对智驾安全至关重要、成本仅小几千的激光雷达。并非整车降本、拉动销量的最优解。在消费者愿意“多掏几万块钱”面前,这点成本根本不算什么。
一些大喊着要去掉激光雷达的声音,更多是从技术的角度看问题。激光雷达的存在让一些车显得不那么“特斯拉”,与血统纯正的BEV、Transformer、占用网络相比,算法系统也显得“不那么酷”。这种说法在业内的小圈子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共识。但很显然,这并不是消费者和车企的共识。目前卖得好的智能化新车,都推出了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头部消费者挑选车型,也大多选择了激光雷达版本。
所以说,路线由车企提出,但生死由消费者定夺。用不用激光雷达,马斯克说了不算,消费者说了才算。
北醒创始人兼CEO李远则进一步指出,智能化趋势下,“测大于算”,感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摄像头有天然的物理缺陷,而物理缺陷很难用软件方式弥补。一个1米5身高的人,不管你把他的弹跳、技巧训练得多好,在姚明面前,就是一巴掌的事儿。激光雷达直接、精确的3D数据正好能弥补。无论BEV+Tansformer架构,还是其他AI大模型的训练,多模态的数据一定优于单模态,直接的数据优于间接。
这就好比养孩子,智力要发育得好,营养多元化是必须;缺蛋白就补蛋白,最有效的方式是直接喂他肉蛋奶。如果非要说,我们家孩子消化系统很牛逼,只吃五谷杂粮这些朴素的食物,照样能吸收各种营养元素,并且吃得越多,消化系统训练越强大,人越聪明,那么,同班同学的家长们就该暗地里高兴了。而这也符合第一性原理。
硬件决定了软件的天花板。拥有地球上最强大纯视觉FSD的特斯拉,在实际落地中似乎也遇到了瓶颈:
在刚刚过去的三季报电话会上,马斯克罕见低头,承认FSD吹过头:“我对FSD的进展过于乐观了”。这显然不是一贯爱画大饼、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马斯克的说话风格。
最令人痛心的,还是安全问题。
华盛顿邮报6月报道称,过去4年,全美共有736起车祸与特斯拉自动辅助驾驶功能有关,这些车祸中至少造成17人死亡,另有5人重伤。特斯拉的FSD(自2015年推出以来)也因此受到了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多次调查。
而就在前不久,特斯拉对外披露: 美国司法部就自动驾驶和FSD功能向其发出了传票。


试问:在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中国,哪一家车企在研发智驾系统的历程中,承担得起如此夸张的社会风险?成本和生命,孰重孰轻?
当某些公司用所谓“纯视觉”方案在某条道路上“跑通”了一次,就大肆吹嘘、喊打喊杀要去激光雷达时,有没有想过,下一次、第N次还能照样“跑通”、不出人命?地铁、铁路、机场这些对安全最严苛的项目,不知道“跑通”了多少次,为何还要装激光雷达?说白了就是要干掉那些微乎其微的“跑不通”的风险。
智能驾驶同样如此,比拼的不是谁“跑通”了,而是谁“跑不通”的几率最低直至为0。激光雷达针对的就是这些“跑不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