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半导体行业的迅速增长带动上游半导体装备需求增长,但目前我国半导体装备自给率较低。2018年中国半导体装备市场中国产设备的占比为13%, 其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高。
政策支持方面,国务院2014年发布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中明确提出了突破集成电路关键装备和材料、增强产业配套能力的目标,并指出将通过设立国家产业投资基金、落实集成电路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等方式支持半导体装备行业的发展。
到2020年,集成电路产业关键装备将进入国际采购体系,2030年集成电路产业链主要环节应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下游需求的更新,半导体行业经历了从家电、个人电脑向消费电子产品的需求周期。2010年以来,以智能手机为主的消费电子产品成为半导体行业以及上游半导体装备市场的驱动力。
目前,5G、物联网、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应用有望成为半导体行业的下一个增长点。下游需求的高速增长,配套政策扶持和半导体制造技术进步将推动我国半导体装备行业不断发展升级。
03市场容量
SEMI预计我国半导体装备需求规模将在2021年达到164.4亿美元,同比增速10.2%。
下游需求拉动我国半导体装备市场高速增长,根据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CEPEA)的统计,2019年中国半导体装备市场保持快速增长,销售收入161.82亿元,同比增长30%,预计2020年中国半导体装备销售收入将达到20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20%。
中国半导体装备行业未来几年内保持高速增长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本土晶圆厂扩产提速,以及《“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等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
ChipInsights预计国内晶圆厂的建设将使得我国晶圆厂装机产能近五年内复合增速达到12%,从而拉动760–830亿元的半导体装备增量需求。
工业软件与信息控制平台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01基本概念
工业软件指用于工业领域,提高工业企业研发、制造、管理水平和工业装备性能的软件。
按照不同的应用环节,工业软件可分为运营管理类(如 ERP 系统, 客户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等),研发设计类(如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系统、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等)以及生产调度和过程控制类(如生产制造执行系统、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等)。
其中,生产调度和过程控制类工业软件一般需嵌入在工业制造设备硬件中,可提升制造设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改进生产流程和效率,其软硬件融合程度较强。
02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我国工业软件行业目前存在地区发展不均衡,高端工业软件市场占有率较低等问题。根据赛迪智库统计,2018年我国工业软件市场主要集中于华东及中南地区,占比为61.8%。
同时,虽然我国通用软件行业中的企业已逐渐成熟壮大,但在专业知识属性较强的高端工业软件领域,思爱普(中国)有限公司(SAP)、西门子、达索系统、美国参数技术公司(PTC)等国外厂商仍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工业软件企业市场份额较为分散。
工业生产的独立、安全、自主具有国家安全层面的战略意义,工业软件有望成为国产化重点。
目前,我国工业软件市场需求主要来自于大型企业,2018年大型企业工业软件投资占比超过50%。未来,工业软件的应用将进一步向中小企业渗透普及。
工信部于2019年10月发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共享制造新模式新业态,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培育发展一批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 推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执行系统、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工业软件普及应用, 引导广大中小企业加快实现生产过程的数字化。
同时,云计算、物联网与人工智能三大技术将成为驱动工业软件行业创新升级的力量。工业企业上云已成为主流趋势,工业互联网为工业软件提供了运行的云平台,基于嵌入式工业软件的分布性传感器将构建工业互联网的底层架构,而人工智能将帮助企业实现数字驱动。中小企业数字化需求、技术发展与政策支持的三重驱动将促进我国工业软件行业持续高速发展。
03市场容量
赛迪智库《2019年中国工业软件发展白皮书》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 全球工业软件市场规模达到3893亿美元,同比增长5.2%,其中亚太区市场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3.80%,同比增速7.6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中商产业研究院预计,2020年全球工业软件产品市场规模将达到4332亿美元,同比增长5.5%。
我国工业软件市场规模近年来快速增长。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发展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与工业软件产业存量规模由2017年的1490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248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9.2%,占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存量的比重为46.4%,是工业互联网产业增长的核心驱动力量。
根据工信部《2019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统计公报》的统计,2019年我国工业软件产品实现收入1720亿元,同比增长14.6%,增速高于软件行业整体收入,为支撑工业领域的自主可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行业竞争格局及行业内主要企业
01机器人与智能制造领域
01工业机器人领域
在工业机器人弧焊以及点焊领域,公司主要竞争对手有 KUKA(指德国公司“库卡机器人有限公司”)、ABB(指瑞士公司“Asea Brown Boveri Ltd.”)、FANUC(指日本公司“发那科”)以及日本安川电机等国际大型工业机器人企业。
A、KUKA
KUKA公司总部位于德国,于1972年研制开发第一台工业机器人,KUKA所生产的工业机器人产品广泛应用于仪器、汽车、航天、食品、制药、医学、铸造以及塑料等领域。
2017年,KUKA被美的集团收购。2019年,KUKA营业收入为32亿欧元,约250.54亿元。
B、ABB
ABB总部位于瑞士,在1974年研发出全球第一台微型电脑控制的工业机器人IRB6,主要应用于工件的取放和物料搬运。
1980年兼并Trallfa喷漆机器人公司后,ABB工业机器人产品趋于完备,于 1994年进入中国市场。ABB公司所生产的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于焊接、装配、铸造、密封涂胶、材料处理、包装、喷漆、水切割等领域,为消费品、铸造、塑料和金属加工等行业提供服务。
C、FANUC
FANUC于1956年成立,总部位于日本。FANUC是世界上最大的专业数控系统生产厂家,提供创新的机器人工程解决方案,包括从机器人系统的方案设计、系统仿真、设计、装配到安装调试的全方位服务。
1974年,FANUC研制出第一款工业机器人;1997年,FANUC与上海电气实业公司合资成立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进入中国市场;2015年,FANUC机器人全球销量超过40万台;2019年,FANUC的机器人板块收入达到2025亿日元。
D、日本安川电机
安川电机自1915年在日本创立以来,其技术和产品在电子元件安装装置、机床设备及一般产业机械以及医疗器械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安川电机的代表性产品是创造高附加值机械及支持其信息化的机械控制器、实现节能和机械自动化的变频器以及工业机器人等系列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