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ject Tango | 来源:互联网
还有就是硅谷的代码工程生产流程和文化氛围。比如算法工程师这个岗位,在硅谷那便是没有这样的单独岗位,即使有也是需要工程能力,公式推导和代码能力都是需要的,彼此没有很强的边界感。大家对于工程能力很重视,有完整的代码测试和反馈流程,而不是简单的就在工程师电脑上编译后直接下放给机器人,有完整的 code review 流程,这个也是 Syrius炬星花了很大精力在做的。
Founder Park:创业初期,如何积累物流行业的 know-how?
蒋超:创始人都是做软件出身,不了解物流的,所以了解物流的办法就是到物流线上去看、去学习。
公司是 2018 年 5 月成立的,当年 5 月我们就在上海花桥镇的几个大仓库里待了一个月,记录工作流程,了解物流的运转状态。对于拣选业务,国内是从去年 8 月份开始比较全面地接触客户,去了解中国市场上特有的需求,然后跑到仓库里,让机器人先跑起来,看看这些事情都怎么落地。这个过程中得到客户的认可,就能把它固化下来,写到软件里,让软件自动地帮助客户推进流程、计算数据、不断优化。
Founder Park:Syrius炬星提供的是一种工具还是能力?
蒋超:肯定是能力。我们现在很多软件其实是有客户参与的,流程制定不一定是原来设计的流程。Syrius炬星的工作是让原本的流程有更高的效率,希望能提供一种能够可以让用户参与,简单地完成定制开发,又能从中受益的大平台,不单是一个简单的工具。
如果是单纯的工具,人的因素可能就比较小。但是如果是提供能力或者赋能一个团队,人的因素其实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来讲,只要开发软件的人还在,软件就还是有生命力的。软件和数据最重要的就是人,只有人才能够提供能力,然后才能提供给客户赋能的一些服务。
Syrius炬星也定位自己是服务型的公司,对于 To B 或者仓库类的软件是要解决问题的,我们提供了咨询服务、机器人和机器人管理等业务,整体来说还是服务为主。
Founder Park:日本工业机器人全球领先,为什么创业初期还是选择去日本?
蒋超:创业初期有考虑几个核心问题,一是到底是不是迟到了,二是选择哪个市场的问题。最终决定去日本还是需求的问题。
第一,日本的需求是刚性的。日本老龄化严重,60 岁以上的人口占了总人口的 27% 左右。劳动力极其短缺,老人参与劳动,从海外引进劳动力等是日本现在比较大的变化。日本要做非常先进的自动化,包括自主移动机器人去填补劳动力的短缺。
第二,机器人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整个社会还是要有一定的接受度,如果是完全接受不了或有接受不了的可能性,对一个创业公司来说风险太大。日本整个社会层面对于机器人还是比较接受的,认知比较高。
第三,自动化解决方案的核心是软件,在软件方面中国的发展水平是优于日本的,所以是有一定竞争优势的。
Founder Park:日本领先的是工业自动化机器人,在智能化时代为什么没能保持领先?
蒋超:文化上的冲突可能是制约日本行业发展的原因之一。做软件需要不断试错,把行业 Know-how 放到软件里不断迭代的一个过程。而日本客户认为只要付费了就一定不能出错,但实际操作时,要适应环境,调整参数时也会有试错的过程。
另一个原因是,软件是一个和人相关的行业。中国人口基数大,从业人员多,试错机会就有非常多,能从比较大的基数里挑出顶尖的工程师去做 AI 和数据驱动,这些都是有基础的;而日本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人太少了,缺少社会基础的支撑。
Founder Park:在海外有踩过什么坑吗?
蒋超:首先是文化上的差异造成的冲击。软件是需要调试的,但日本客户不能容忍,收了钱的产品为什么会出错?这是解释不通的,虽然不是软件质量的问题,也只能不断地道歉。
其次是不能相互理解,不单是语言的问题,抓不到那些真正细节的问题是会踩大坑的。
还需要跟当地媒体接触,跟其他公司的合作等,各方面的问题都是需要解决的。不只是一个产品或者服务出海,后续的一些事情才是真正的难处,包括融入当地社会,解决资金链问题,客户问题,技术上的问题,文化上的问题,都要综合地去应对才能把海外市场做起来。
04物流机器人的合适方向是人机协同
Founder Park:物流机器人的竞争终局是什么?
蒋超:投资人经常会说终局是不是就是无人化的仓库,仓库里都是机器,一个人都没有,我是持反对意见的,并不是说没有信心,也许自动化真的可以发展到那个程度。但是仓储物流行业有大量的从业人员,在这个自动化的升级过程中,不能一刀切,不是一蹴而就的。从企业自身的利益出发,需要一步一步地往前走,而不是一下子就到了无人化的场景。虽然可以做一些标杆,但是可能成本会非常高。
Syrius炬星的技术延展性非常强,底层是结合软件和数据把效率提升,两者在系统的长期演进过程中是不会被抛弃的。因为新的软件、数据优化方案一定会出来,机器人只是表达的媒介,把计算结果通过机器人去表达。一步一步地帮助客户往上走,帮助机器人、以及和机器人共同工作的劳动力一起往前走,促进自动化的发展。不同的人对未来有不同的想象,脚踏实地地跟着自动化和数字化的浪潮往前走,是 Syrius炬星想去抓住的机会。
Founder Park:Syrius炬星的竞争壁垒在哪里?
蒋超:大家看到的产品的形态可能会比较像,都是那个都是能带着东西跑的一个小机器人,但实际上里面的技术要求完全不一样,所以技术上仍然是有壁垒的。技术竞争力是能真正地解决别人没有解决的问题,成本又低,效果又好。行业 Know-How 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竞争壁垒,而且做得越深越广,这个竞争壁垒就越强。
移动机器人单机上的技术要点是环境里是否有引导机器人的标志,另一个技术要点是集群协作是否能做到分布式的动态灵活,有没有完成机器人社会化。这两个技术要点都是两座高峰,是很难做到的。
集群协作的分配是一个运筹学的问题,牵扯到非常复杂的算法;客户的要求是多元的,在系统上要规划出来会涉及到很多参数。另一个难点是机器人之间要交互,而且大部分都是在网络不好的环境里进行的,机器人需要依靠自身传感器和自身的 GPU 和 CPU 去运行重规划的一些功能。
Syrius炬星做的叫多传感器融合,承认每一个传感器的缺点,但是保证整个系统在作业场景里不会失效;强调机器人在弱网环境中的社会化能力,不要求良好的网络环境和中央规划器,还能自主独立地运算。这是 Syrius炬星的技术要点,做好了这两点,技术壁垒仍然是非常高的。
Founder Park:Syrius炬星现在遇到的核心挑战是什么?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蒋超:Syrius炬星目前发展已经比较平稳了,我们解决了一些最基本问题:团队架构、公司发展、项目该怎么做等问题。虽然我们今天仍然是一家创业公司,但已经不是初创公司了,要解决的是更综合性的问题。
比如说为了促进销售,我们需要从现场返回的数据来更新产品,进行产品迭代,继而再推出新的硬件产品等。我们需要能够解决综合性问题的人,这种综合性问题比单点的技术问题或者垂直领域的技术问题更难解决。
我们需要的人才,要么是能够解决综合性问题,要么是在专业领域挖掘足够深,能够做到世界级的顶尖水平。
Founder Park:如何看待物流行业之后的发展变化?
蒋超:物流行业现在像早期的餐饮行业,但是美团在其中投入了技术和数据,改变了生产模式,也产生了新的需求,让整个行业大变样。物流行业现在也有很多机会,需要去变化,特别是这个行业没有被深入开发过,还没有被数字化改造过,高端人才、强大的计算等还没有,这些都是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