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对海康威视的印象还是A股“安防茅”,是时候更新你的认知了。这家安防领域的全球龙头企业,过去8年以来,一只脚稳稳站立在安防业,另一只脚已经迈进了诸多企业的生产线、质检线、物流线,在10余个主行业、近90个子行业的数百个场景中,提供了海康威视的智能产品与解决方案。
这不仅意味着,在安防领域之外,海康威视找到了新的增长通道,进入了更大的“池子”开始生长;还意味着,这家企业为大量经历数字化转型的企业,提供了一份“海康方案”:场景数字化;也为物联感知、AI、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找到了具体的落地之处:在繁忙的质检线、超高温/极寒/极潮/极危险的工业制造现场或者自然环境中。——或许这才是各种新技术最该去的地方。
来自IDC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数字化转型投资规模超过1.5万亿美元,预计2026年将超过3万亿美元,2021年——2026年五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6.7%。——这是一个巨大的、持续快速增长的、诱人的“池子”,也是一个极度复杂、分散、多样化、碎片化的市场,是辽阔的星辰大海,也是移步换景的荆棘丛林。
海康威视如何用过去8年时间,进入并读懂工业场景、拓展出新的产品线,找到了自己在安防领域之外“千行百业”中的落脚点与回报?这个“大池子”是怎样的生态、未来的海康威视在其中会是怎样的存在?对于正在寻求获得数字化加持竞争力的企业而言,账怎么算、破局点何在?近日,海康威视董事长胡扬忠先生对《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复盘了这一过程,分享了海康的思考和实践。
我们至少能从海康威视迄今为止的历程中,获得以下启发:1. 新的业务方向与战略,是走出来的、探索出来,不是计划出来的;2. 任何企业得以打开新的增长空间,一定是基于之前多年积累的优势与核心能力,通常、最好,你应该有一个硬核技术的“黑匣子”,从中长出新产品/服务、更强大的新能力;3. 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最好的方式,就是躬身入局到业务的每一个现场、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场景、解决一个个具体的难题,或者为之前的老方法找到提质、增效、降本的新方案。
虽然已经成长为“安防+场景数字化”两条腿走路的新海康,但是这家企业诞生以来很多独特而执着的经营理念,依然没变:坚持内生式、有机增长,不靠并购或融资发展新业务;坚持赚技术创新的钱,在确定的技术大方向上做巨大的投入与持续的积累;坚持做小而具体的产品或解决方案,不做大而全的整体方案、不追求平台式的垄断地位与利润;坚持稳健经营,不做赌博式的新技术与业务押注,保持安全良好的财务状况。这些都依然写在海康威视的基因里。
胡扬忠认为,中国经济依然有活力在;中国企业有巨大的提质、增效、降本的需求与潜力;未来几年,中国市场各行各业的格局可能会发生大的变化。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希望更多充满进取心与斗志的中国企业,能穿越这个经济周期与竞争逻辑切换的动荡期,找到自己新的生态位与更大的成长空间。
从安防到千行百业场景数字化
HBR中文版:看海康威视这些年的发展,从安防到给千行百业做场景数字化,海康是怎么迈出去的?是从哪里推开安防之外的第一扇门的?
胡扬忠:从安防,到场景数字化,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
可见光摄像机的种类很多,我们之前只做监控类相机。在2008年、2009年,我们开始关注工业相机这个品类的产品和市场。工业相机,主要还是在可见光波段,用于工业领域,与安防行业的应用差异很大,两个市场完全独立。有些工业相机与监控相机的基础技术比较接近,有些工业相机与监控相机的基础技术差异很大。因为当时监控类相机正在从标清到高清、模拟到IP的演进,我们没有更多资源和能力投入这个业务。直到2013年,我们让未来这个业务的负责人,去管理海康威视的供应链,管理自己的工厂,感受工业制造。2015年,我们开始做工业相机,成立了海康机器人公司。
除了做可见光的监控摄像机,我们在安防市场还有热成像监控相机,基于热辐射的技术原理,在安防行业特定的应用领域有独特的效果,用于周界防范或森林防火。海康威视在2014年开始做热成像监控相机,在疫情期间推出用于人体测温的摄像机。我们也把热成像相机这类产品线,拓展到工业领域,用于工业测温,并且不断丰富这条产品线。为此,我们成立了海康微影。
安防行业,也应用雷达技术,做周界防范中移动目标的检测,也用雷达技术做车辆测速。海康威视比较早就在安防行业导入了雷达产品线。随着毫米波雷达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投资了森思泰克,2023年完成了森思泰克与海康汽车技术的重组,工业雷达成为我们重要的产品线之一,像是工业场景中的3D成像雷达、物位计、液位计。
安防行业用X光机做物检,工业领域用X光机做工业检。海康威视做X光机的时间不长,开发X光机产品线,不仅仅是物检的市场,更看重工业检的市场。为此,我们成立了海康睿影。
在安防行业的某些细分市场,有特定声音感知技术的应用。在工业领域有声音听诊的需求,我们就拓展了声音听诊多条产品线;在数字化场景中,我们发现近红外这个波段,有特别的物理特性,先后推出了高光谱水质分析仪、煤质分析仪、某些气体泄漏检测产品,我们会大力发展这些产品线;由此,我们也看到了质谱仪、色谱仪、光谱仪的市场机会。
IoT物联网,非常丰富。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有AI的加持,很多IoT产品的性能会大幅改善。无论是安防行业,还是场景数字化,海康威视都希望用合适的技术和产品,包括多传感器融合的产品,能解决具体的问题。拓展更多IoT产品线,是海康威视明确的选择。

HBR中文版:你说最早派产品负责人先去海康自己的工厂观察,理解工厂、理解制造业,开发出工业应用场景的产品。理解了自己的工厂,就可以理解其他工厂吗?
胡扬忠:那不是。不同类型的工厂差异很大,我们的工厂属于3C产品的范畴。其他工厂有各种流程制造的、更加复杂多样的离散制造。
HBR中文版:这个过程,是海康带着自己的技术和产品,去找到安防之外的新客户,还是这些客户带着场景的具体需求找到你?
胡扬忠:两边都有。做工业相机的时候,虽然说原来这些场景都已经有了玩家,有国外的大品牌,也有国内公司在做,但是还没有我们这么大力度在国内市场去做的。
HBR中文版:力度大在哪里?海康作为后来者获得客户,凭的是什么?是之前在安防累积的机器感知能力更强吗?
胡扬忠:投入的人员、研发和营销,都非常大,靠的是综合能力。在很多方面,之前先进入的玩家比我们更有经验,但是我们投入的决心更大,比如在技术迭代、快速产品化、产品可选择的型号多、更好的成本控制和质量管控等等。投入非常多,更好地满足了客户的需求之后,客户就会更多选择我们的产品。
HBR中文版:什么时候开始,你觉得海康进入更多的工业场景,不仅是对的,而且是能成的?
胡扬忠: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国内市场很大,海外已经有很大规模的专业公司,国内还没有很大的工业相机公司,国内一定会成长起来很大规模的工业相机公司。我们之前的行业积累不够,有些技术积累可能也不够,但我们技术迭代的速度更快,能快速弥补技术短板。我们的开发工程师,能到现场去理解用户的需求,能到现场去解决产品的问题。
面对这么多的工业场景,仅仅靠工业相机不够,我们需要更加丰富的IoT产品。安防行业也是这样,也需要更多的IoT产品。2016年开始,我们就开始全面布局电磁波和声波的各个频段的感知技术,并陆续推出相关产品。只有更加丰富的IoT产品线,才能更好满足不同用户各种场景的数字化需求。去解决客户的需求,就是在做对的事情。能不能成,那是老天的事情。
HBR中文版:千行百业这么多场景,不同场景的优先级是怎么确定的呢?推进的过程,有一套完整的行动方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