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机器人送快递,无人车取外卖!服贸会展示智慧......
2025-09-19
[行业新闻] 中超控股:与合肥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签署战略......
2025-09-15
2025-09-15
2025-09-15
2025-09-11
2025-09-08
2025-09-08
[行业新闻] 波士顿机器人节2025机器人巡游与职场机遇......
2025-09-05
2025-09-05
[行业新闻] AI+工业机器人=?2025工博会:这一次......
2025-09-05
[518原创] 托盘机器人破解装备制造仓储难题!捷象......
2025-09-06
[518原创] 无人驾驶 RWA 落地、具身智能机器......
2025-08-21
[518原创] 机器人+智能物流 | FAIR pl......
2025-08-18
[518原创]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落幕:100+......
2025-08-13
从上述的案例中可以初步判断,部分无人配送车上所安装的加速度传感器可能存在技术问题与视觉盲区,在碰撞发生后难以将信号准确的传递给执行系统,这就导致无人配送车难以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做出正确反应。
而这部分的隐患根源来自于摄像头、激光雷达、智能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各厂商需要重点关注相关车辆的“视觉灵敏度”与“神经通达度”。
这既需要零部件商在降本的大背景下保障产品质量,也需要在足够的测试与标准认证后再负责任的进行路上行驶,这就要求建立相关的质量检测机构,并指定合理标准,不然规范与安全只能停留在宣传层面。
无人配送车以辅助驾驶的发展为大前提,这不仅需要硬件层面的强大,也需要软件与算法的共同加成,来打造智能决策的无人配送“大脑”,这就要求企业在前期训练过程中积累大量数据,也需要行业倡导更高的数据开放度,构建软件生态。
技术瓶颈之下,制度仍是行业规范的重点。
当前,无人配送车是否为机动车的法律性质尚不明晰,事故规则制度建立也存在较大瓶颈,这就给无人配送车的交通安全管理带来较大困难。
此外,现行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监管制度多针对自动驾驶乘用车、商用车,而所谓道路测试时车辆内必须有驾驶员的监管要求,实在难以适用于无驾驶室的无人配送车上,无人配送行业亟待定制化政策出台。
交通规则的完善同样关键。
当下,机动车车主对无人配送车的批判主要集中在速度慢、占道、变道随机性强等方面,这就要求相关交通部门对无人配送车的行驶路线与方式做出规范。
与此同时,部分司机反映无人配送车规格普遍较小,难以在行车过程中及时发现,且不同品牌的无人配送车在外形上都存在差异,在汽车驾驶员未识别出前方行驶的车辆为无人配送车时,可能产生较大的信息不对称。
未来,如何提升公众对无人配送汽车的认知度,如何规范车型规格,如何规定路权的获取标准,这都是相关部门值得思考的话题。
新事物的出现总是伴随着两面性,但当无人配送被认定为进步,前期的应用摩擦却能让相关企业更好的积累落地经验,推动无人车从“试验田”走向“标配”,真正重塑城市的毛细血管。
由此,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在守住安全底线的基础上,让新事物实现良性发展,让企业走向良性竞争,唯有技术、法规、公众认知同步进化,创新得到真正的包容。
尾声:无人配送的“最后一公里”与“最后一道坎”
无人配送车的爆发,是物流行业百年未有的效率革命,九识等企业的崛起证明,在巨头林立的赛道,技术务实、回归客户的创业公司仍有突围的空间。
然而,安全始终是悬在行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从芯片算法的软硬结合到整车规格管控、从路权获取到交规优化,无人配送的“最后一道坎”需要全行业的参与者共同跨越。
在无人配送行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的时刻,安全事故的背面是逐渐积累的行业经验,创新需要也值得被包容,在安全的底线下,鼓励良性竞争才是走完无人配送“最后一公里”的必要选择。
第八期“全国移动机器人行业巡回调研活动”合作商招募中
报名热线:400-0756-518、13512726426 同微信
活动时间:2025-08-01至08-31
Copyright © 2018-2025, 服务热线 400-0756-518
www.zhineng518.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 518智能装备在线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 【冀ICP备19027659号-2】 【公安备13050002001911】
运营商:河北大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