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  【直播】  50强   整机  ​【联盟】  机构  【视界】  展会  招聘  云服务          微博   公众号AIrobot518 
【​今日焦点
【行业动态】
NEWS / 新闻中心
非夕圆桌 | 探讨力控机器人过去、现在和未来
来源:非夕科技 | 作者:非夕科技 | 发布时间: 1608天前 | 7557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工业领域,传统机械臂的使用已经有六十多年,它们主要依靠快速、精准的位置控制来完成运行“固定轨迹”就可以实现的任务;九十年代起,行业内兴起了对力控技术的研究,学术的成果在之后逐步转化为如今市场上的协作机器人、自适应机器人等。

  张小飞:沈岗博士以前领导发那科的技术部门,能不能把发那科的协作机器人和非夕的机器人做一个比较?

  沈岗:发那科的那款协作机器人是当时我们走了一个捷径,将力觉传感器装到机械臂的底部来实现前端和部分手臂的力控,所以发那科协作机器人每个轴都是没有力矩控制的。我认为这种方式和轴末端使用力觉、力矩传感器的方式,整体来说各有优缺点。

  张小飞:那朱总,力控技术在你们的四足机器人里到底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朱秋国:其实(非夕)和我们可能有共通的想法,就是要让机器人适应更复杂的环境,非夕做的是跟人之间的这种非结构化环境下的一种交互,机械狗的话就是走向室外,这中间的关键点就是力控。我们的四足机器人交互的反馈用时大概是一个毫秒。另外我觉得非夕做的很好的地方在于,它真的从核心部件做到整机,再完成上层的整个层级的控制,再融入人工智能。从控制角度来说,力控本身就带有智能的意味在里面,同时再加入人工智能,那我觉得它真的是一个非常智能化的产品。

  张小飞:那接下来请世全谈一下,自适应机器人跟传统的机器人,你觉得在技术上和功能上最大的差异是什么?差异大到什么样的程度?

  王世全:其实我们一直觉得我们在做一个互补性的技术。我们是非常致敬四大家族的,现有的传统的机器人在速度、精度、准确度等方面都无可比拟,我们目前则偏向接触类的工作比较多,比如精密装配、抛光打磨这一类的。我们在力控方面非常专注,一方面我们极力地提高力控的精度和稳定性,这需要很长时间的迭代,所以我们的研发周期从2016到现在持续了四年;另一方面,我们一直以来没有太强调的是,非夕使用力控的逻辑。与传统的轨迹或偏阻抗式或是精确轨迹+柔性末端的方式不同,我们从内核规划的层面用的就是力觉规划,这个让我们机器人工作的形态、逻辑(与其他工业机器人)有非常本质的区别。

  所以我举制造业中的两个细节例子:第一个是抛光打磨中工艺性的提升,传统的抛光打磨需要对外壳做精确的建模、高刚度的机械臂、昂贵的视觉模块、而且末端要单独加上浮动的打磨头及加六维传感器,整体设备成本非常高。那我们的逻辑是,自适应机器人对这种不确定性直接就容忍了,直接模拟人在抛光过程中的手感,然后专注在工艺上去做突破;第二个例子是柔性化方面的提升,现在的3C行业有很多自动化程度非常高的方案,但因为它们是非标定制的生产线,换型时就需要用额外的工装治具、二次定位摄像头让新的生产线可以精准工作。而我们可以通过自适应机器人对误差的容忍度和智能可迁移性,节省掉换型换线时很多人力和设备的成本,因此我们方案的整体性价比包括柔性程度都有它独特的优势。


​​​​第六期“全国移动机器人行业巡回调研活动”合作商招募中

​报名热线:400-0756-518​​​​

活动时间:2023-09-01至11-30

  • 旷视接待21国驻华使节 共探智慧城市新机遇
  • 优必选与东风柳汽签订人形机器人采购合同,已收到预付款
  • 受邀参加央视《赢在AI+》,九曜智能亮相2050大会
  • 破解具身智能"数据困局"!松灵发布具身数据服务方案
  • 亮相LogiMAT China!磅旗科技携医药全场景AI无人化方案圈粉无数!
  • 安森美:AMR移动机器人一站式解决方案供应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平地高楼起
  • 大模型技术助力交管智能升级,海康威视亮相第十五届交博会
  • 天链机器人亮相成都工博会 以创新科技驱动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