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供应链短期内追上国外水平,一个关键问题是缺人才,GGII所长卢彰缘与蔚建科技创始人梁衍学同时提到,精密减速器是由人手工装配,新手和熟手的技术差异往往体现在深层次的应用上,日本相比国内,在精密减速器领域有较深的积累,人才储备也更雄厚。
有创始人提到,未来规模化生产的关键一是要做好供应链把控,二是把控质量。但在机器人行业,客户小众,懂技术的人才也少。
如何去设计生产设备?产线工人怎么达到标准?机器人行业缺乏解决这些问题的专有人才。目前国内汽车拥有最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同时也具备最专业的人才。陈兆芃提到,“现阶段,思灵选择从汽车行业引进人才,在技术理念存在行业差异,但这个可以后期磨合。”
优艾智合团队近300人,研发人员占比超50%,移动机器人领域主要靠算法与软件驱动,尽管目前国内相比海外具备工程师优势和场景优势,但仍需大力投入。张朝辉透露,“目前,软件团队有60余人,未来预计会扩大一倍。”
对趋势的判断与思考
大趋势上,多位采访对象的共识是未来机器人市场会朝更智能、更多元、更融合的方向发展。
有创始人认为,未来协作机器人市场有两个趋势:一是机器人会更加智能;二是机器人会具备视觉、触觉等多感知能力,行业对视觉、力觉传感器的需求也将推动传感器市场的发展。
人机协作是一个“超级”长期赛道,目前还处于相对较低的发展水平。有创始人提到,以20年为期,生产线上将有70%-80%的人工将被机器替代,但不会是100%,那不是效率最高的方案。
“以前曾做过一条全无人产线,由于柔性无法满足市场的定制化要求,运行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蔚建科技创始人梁衍学与上述看法相似,多年的自动化研发经历让他意识到,保持机器人与人的合适比例,产线的柔性和效率才能达到最佳。
在技术层面,一位创始人提出,目前市面上的协作机器人主打易用性,之所以能实现人机协作,是因为降低了速度,但实际上市场最需要的是——精度高的同时速度更快的产品,未来协作机器人在速度上还有待提高。
多位采访对象对于移动机器人的判断则是,目前市场上的移动机器人企业多采用激光SLAM为主,视觉为辅的方案,未来,移动机器人一定会过渡到完全使用视觉识别。
哪些赛道能诞生百亿美金独角兽?
机器人是一个万亿级赛道,但行业细分赛道多,不同的场景,不同的行业采用的工艺不同,都是非标准、定制化的,彼此之间差异很大。
这样的好处是企业很难形成垄断性优势,“能在2-3个领域里做到拔尖就很不容易了”,不会出现“一家独大”的巨头垄断,但劣势则是缺乏足够的业务体量来支持估值。
“大池大鱼才能喂养出百亿级美金公司,市场大的同时集中度要高,国内工业领域很难诞生百亿美金的巨头”,对此有投资人表示。
“对标美国市场发现,医疗里的手术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中的扫地机器人两大方向诞生了巨头,本质上二者都可看作To C企业,付费的用户基数够大。长期来看,中国市场也将遵循这个规律,To B最终可能还是一个分散的市场。”
而面对“分散化”的现实,国内机器人公司往往选择“跨界打劫”,寻找各个场景之间的共性。不断去切入他人的赛道。
从某种程度来说,机器人行业也已经陷入了“内卷”,该投资人表示,“(机器人公司)横向可拓展行业的共性场景,纵向可穿透一个行业的所有场景,短期来看,从共性场景切入会跑的快一些,但不论怎么打,穿透每个维度的市场都要投入大量时间与金钱。先打通半导体、再3c、再医疗这样的路径表面看可行,但实际你在深耕3C领域时,另一家就会抢占半导体的市场。
相比之下,VC们似乎更喜欢那些选择了“纵向”打法,专注于某个领域内的“隐形冠军”。
“线性资本的逻辑是先深入到产业去了解,找到产业中的痛点,再去找具备技术能力去生产这类产品的团队”,黄松延表示,投资思灵并非是看好某一细分赛道,而是它的产品能解决痛点。
GGII所长卢彰缘也指出,对于初创企业的考察,第一要看产品成熟度,第二要考虑市场接受度。
“其实没必要去纠结百亿美金”,该投资人也表示,“创始人还是应该专注把自己的产品打磨好”。
具体到细分领域,AMR和医疗机器人依然是资本关注的重点。

对此凡卓资本表示,从目前的市场就绪情况及投资回报率来看,协作机器人与移动机器人(AMR)仍值得重点关注,中远期则可侧重手术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等赛道。
未来,这些赛道中谁能成为巨头?
大家基本上的一个共识是:仅仅关注某个细分场景的企业很难成长为巨头。在3C、汽车、新能源等这样足够大的领域中,才有可能诞生百亿级美金独角兽。
蓝驰创投董事总经理曹巍认为,对于初创团队而言,当务之急是抢占大B灯塔型客户,他们有更持续的付费能力,还会为自己的产品技术带来背书。
在工业机器人赛道上,并不乏巨头型玩家。初创型机器人企业的差异化产品能力不够,就不得不直面这类竞争对手的竞争:“这对创业团队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在曹巍看来,未来影响机器人市场的关键变量是,机器人能力提升的速度和产品迭代的速度。能深度理解产业需求,打造爆款产品并实现产品闭环,后形成覆盖产业的销售网络的团队才能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