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具身智能产品已商业化落地,市场或达9731......
2025-04-30
[行业新闻] 京东物流智狼出海!首次亮相韩国首尔物流仓储......
2025-04-28
[行业新闻] 开仓即满仓!京东物流连开韩国仁川、利川两大......
2025-04-25
[行业新闻] 里工荣登“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最具投资价值......
2025-04-24
[行业新闻] 全厂(物流)!顺力智能亮相东莞市人工智能产......
2025-04-24
2025-04-23
2025-04-23
[行业新闻] 济南:起步区2026年部署无人快递车100......
2025-04-23
[行业新闻] 唯一中国企业!京东物流斩获中国电子学会自然......
2025-04-22
2025-04-22
[518原创] 518智能装备在线走访蚂蚁侠科技,共......
2025-04-30
[518原创] 盛况直击|镭神智能激光雷达闪耀FAI......
2025-04-26
[518原创] 首届机器人全产业链接会(FAIRpl......
2025-04-26
[518原创] 【4月25日论坛】海康机器人、寻迹智......
2025-04-25
02
成本高企,人形机器人如何量产?
除了功能性存疑以外,人形机器人还面临另一个巨大的挑战:高成本。据市场人士反馈,目前人形机器人产品的售价高达200万,甚至更高。
高成本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核心零部件的高度定制化,以及未知的市场需求。
某国际头部核心零部件企业向高工移动机器人表示,人形机器人的零部件需求对业界的标准产品体系提出了比较大的挑战,因此目前人形机器人的零部件只能依靠定制化,他们现在接到的国内人形机器人零部件需求也基本上都是定制化,成本非常高。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认为短期内,人形机器人落地的可能性比较小。
以伺服电机为例,现有的产品无法满足人形机器人关节上面的应用需求,因为人形机器人需要伺服电机同时具备体积小、重量轻、大扭矩与过载能力强的特性,而且每家的技术路线可能还有所不同,零部件厂商还要根据不同机器人企业的需求微调,这就让成本居高不下。
这个问题在特斯拉的Optimus上也得到了印证。近日,在特斯拉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马斯克提及Optimus机器人产能受限的原因主要是缺乏现成的执行器,因此特斯拉需要自研自制执行器,而这也要仰仗于特斯拉在电动车领域的技术积累。由此可以窥见人形机器人零部件成本高企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不确定的市场需求,让核心零部件厂商无法下定决心研制并生产适配人形机器人的产品。
某家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厂商向高工移动机器人透露,他们目前的技术积累是能够研制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标品的,但是人形机器人赛道目前的声量虽大,但市场需求仍然未知,真正在做产品的屈指可数。如果贸然进军零部件的研制,甚至扩产,销量不能保证,投入的成本很可能血本无归。
“关键就是这个东西它不像我们其他产品,有稳定的销量。其他产品的话,我们这么多年已经积累了一些固定客户了,自然就有固定的销量。但人形机器人这个赛道,我们目前看不到有多少量。”
以该厂商所提供的零部件为例子:据悉,该零部件的标准价是50000元,而且人形机器人需要不止一个,要控制成本的话,只能让厂商看到市场上有一定数量的稳定需求,用他的话来说:“一定是量达到了,成本才能降下来,现在市面上就定制化几十上百个,这怎么降成本?”
03
下游落地场景成疑,难以形成商业闭环
科幻巨匠艾萨克·阿西莫夫在其著作《钢穴》曾经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要制造一个机器人,让它可以像十台机器那样工作?而不是制造十台机器,让一个机器人操作?
这个问题放到今天,则成了人形机器人企业面临的另一大挑战:下游落地场景不清晰。目前已经有各种各样的机器人了,为什么非要造人形呢?以目前人形机器人的能力来看,即使造出来了,也无用武之地。
某家机器人本体企业高管就向高工移动机器人表达了困惑:“现在的AI+机器人还纯粹处于概念与实验室阶段,我们讲机器人仿生都是仿生物的优势,如果长得像人,但却没有人最核心的优势——决策智能的话,那人形机器人的意义在哪呢?”
的确,目前市场上对人形机器人落地场景的想象非常丰富,但这都是建立在有完善运动能力与决策智能的基础上。在目前的舆论中,服务机器人是最可能落地的赛道。这有着两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从功能性的角度出发,人形机器人不见得能够替代当前的服务机器人。目前人形机器人常见的展示、导览、送餐等功能,既不需要足式机器人的全地形移动能力,也不需要灵巧手的运动控制能力,实际上用移动机器人就能取代。与其说是功能性,更多是一种昂贵的“大玩具”,这种市场天花板很矮,空间非常有限,同时复购率也会很低。
其次则是安全问题,一位核心零部件厂商CEO就认为,如果把它用成商用服务机器人的话,在复杂的环境下,要保证它在高效高速运作的同时,还要防止伤害周边的人,这是非常困难的。此外,如果事故发生了,安全责任的划分就成为大问题。
那么如果落地到工业场景呢?这要分两种环境,一种是已经进行自动化改造的工厂或仓库,另一种则是人工为主的工厂或仓库。
在前一种环境运作的话,就会遇到一个问题:既然这个场景已经针对现有的工业机器人与移动机器人进行改造,人形机器人的优势荡然无存:轮式机器人能够移动得更快,已经适配产线后的机械臂能够更有效率,而人形机器人现有的功能不足以让他对机器进行操作。
如果在后一种环境的话,那么人形机器人的移动能力又成了短板,目前双足机器人只能在平地行走,在复杂环境下,无法平稳运动,甚至无法做到上楼梯的动作。
因此,目前人形机器人的功能性不足,让其缺乏清晰的商业化落地场景,许多想象的场景非常美好,但实际上能够落地的场景非常有限。
04
做人形机器人,是难而正确的事
尽管高工移动机器人认为,人形机器人离真正实现商业化落地,短期内落地不现实。但从高工移动机器人所采访的业内人士的回答来看,他们普遍认为“5年左右国产人形机器人产品落地,10年左右大规模量产”是非常有可能的。这主要出于三点因素。
一是从技术角度出发,对于人形机器人,中国与欧美国家的起跑线是一样的,大家都是在同样的环境下摸索试错,而目前越来越多实验室与企业进入到这个领域,整体的研发速度在加快。
二是从产业链角度来看,中国的上游核心零部件比其他国家都要齐全,供应链生态的完善度上全球独步。即使在零件的性能上有差距,如果有足够的需求刺激,国产厂商都能够迎头赶上。而中国的下游场景又非常丰富,能够为人形机器人的落地有足够多的试验空间以及足够广阔的市场。
第六期“全国移动机器人行业巡回调研活动”合作商招募中
报名热线:400-0756-518
活动时间:2023-09-01至11-30
Copyright © 2018-2025, 服务热线 400-0756-518
www.zhineng518.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 518智能装备在线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 【冀ICP备19027659号-2】 【公安备13050002001911】
运营商:河北大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