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机器人行业故事题材枯竭,加上下游需求急速收缩,业界迫切需要一个新的风口。而自从去年马斯克公布Optimus的原型机,又在今年5月特斯拉股东大会上演示Optimus的最新进展,并豪言称人形机器人未来需求将达到100亿台,大众对“人形机器人”的热情瞬间被点燃。
三则是从目前头部企业的引领作用来看,中国已经有许多大厂在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这在未来能够引领整条产业链的发展。某位头部机器人厂商负责人透露,其实目前在做人形机器人的,主要不是机器人企业,而是跨界巨头。主要在于机器人企业的实力不够,无法承受人形机器人研发与落地需要的巨量成本。
但一旦这些巨头研发出人形机器人,它就能够带动上游厂商迅速跟进,同时促使核心零部件标准化,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与落地的成本将会随着规模的上升而迅速下降。
当然这不意味着企业就该等待着技术的成熟,相反,几乎所有业内人士都不约而同地向高工移动机器人表示,现在入局人形机器人是最佳时机:“我不觉得这两年就能搞出一个人形机器人,但是现在不卡好位,提前积累好技术,五年之后市场就没有你的位置了。到时候再赶,怎么来得及?”
今天的人形机器人赛道,既不需要急功近利的资本泡沫,也不需要坐等时机的悲观主义,需要的是静静打磨技术与产品这种“谨慎的乐观主义”。这种企业越多,我们越接近人形机器人的“IPhone时刻”
前文所引的比尔·盖茨名言,其实还有后半句,这或许是今天移动机器人的写照:
“我们总是高估了未来两年的变化,却总是低估了未来十年内的变革。但无论高估低估,我们都不能无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