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5所示为某汽车行业采购-供应商协同运作表单,运营流程如下:
(1)采购方供应商管理平台系统(SRM)根据已有的供应商管理数据,自动寻源、锁定供应商,同时根据先期对供应商的ABC分类评估,自动分配订单和交付计划给供应商;
(2)供应商在交付前的某个窗口时间,通过授权登陆ASN(先期发运通知)界面,打印表单(携带条码或者RFID标签)出来,由于采购方和供应商之间实现了数据的互联互通,该计划制定过程中不允许人为的干扰,而且所有采购方对于同一家客户的表单(或者指令格式)都是标准的、符合行业或者国际要求的。供应商按照表单要求的时间和数量进行生产,等待物流公司提货,此时含有条码的单据卡(或者RFID嵌入)在智能化的包装单元(带有条码或者RFID标签的周转箱或者托盘),实现信息对应,直到配送到工位使用之后。
(3)参与milk-run(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将会在相应的时间内打印类似的表单信息,其中的量产区分、计划代码具有相同的逻辑,会在指定的日期和时间内到达供应商发货区域(拥有条码或者RFID标签);
(4)第三方物流公司收货之后会根据表单中的指令(来源、供货地点分别是指运输车辆的车牌代码和卸货车位代码,通过条码或者RFID标签实时捆绑和对应)进行运输与到货;
(5)采购方卸货人员(条码或者RFID实时对应卸货设施和作业时间)根据卸货作业时间要求实时卸货;
(6)卸货后物料进入排序区域,这些区域也有各自的货位代码(条码或者RFID),形成货位-物料的实时捆绑和对应;
(7)根据总装工位(条码或者RFID实时对应操作人员、机器人、作业设施和作业时间)的数字化拉动需要,通过智能物流(条码或者RFID实时拉动)配送到工位使用;
(8)智能化的包装单元(带有条码或者RFID标签的周转箱或者托盘)中物料使用完后该表单被专门收集起来,通过条码阅读器读取上述关联数据,于是该被使用后的物料数据就被实时传输给了供应商,以及计划、采购、物流、制造和财务部门,供应商进入后续作业。
上述业务针对每个供应商、每个物料、每个订单实现,以保证横向+纵向管理的协同性和同步性。这些工作的顺利运作,解决了以下问题:
(1)智能化选供应商的问题;
(2)信息流端到端的一致性问题;
(3)实现了全价值链拉通的数字化;
(4)物料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
(5)解决流程导向的纵向链接;
(6)解决单据(信息)流的一贯性;
(7)解决单个环节管理的时序性和唯一性;
(8)保证不同环节运作的横向逻辑关系;
(9)各个环节KPI实时化、自动化抓取,以保证考核的客观性。
显然,快速的、可靠的、整合的、实际的和标准化的信息流通是必要的,以减少有形实物和管理流程上的提前期,从而提高采购业务和入场物流的效率。
在智能供应链中,供应商需要根据客户要求和相关的工业标准,必须有发送和接收电子通讯的能力。传统的电子数据交换(EDI)或基于网络的EDI是可以接受的电子通讯方式,而E-mail和传真是不可接受的电子通讯方式(因为需要保证存档和一致性、和客观性)。
在实际的供应链运作中,通常需要对供应商进行交付能力的评审,规定所有供应商、分承包方和后勤提供者,必须实施电子通讯,包括发送和接收的能力。根据客户的要求,对目前沒有能力发送和接受电子格式的供应商、分承包方和后勤提供者,规定一个时间段,建立电子沟通的能力;要求供应商物料的装运通知信息整合进采购方的接收系统内,且沒有人为的介入。传输的频率和计划时段要适合供应链协同平台的综合管理要求,且满足采购零件和物料的提前期。
4.智能物流配合智能制造强力发展,成为生产的基础和前提
智能制造需要以智能物流作为前提和基础,越来越多的智能制造工厂,(在规划时)将智能制造设施嵌入到智能物流系统中,成为流水线化物流系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和部分,从而实现有效运营过程中的无缝对接和联动,由此,通常也称之为“制造工厂智能物流中心化”。与此同时,企业智能化物流也日趋向供应链方向整合和提升(遵从遵守于智能供应链计划和资源协同),其涉及到的智能化要素也越来越专业化和精准化。智能物流系统包含采购环节智能物流、制造环节智能物流和成品环节智能物流,以及回收环节智能物流。
采购环节智能物流主要是供应商的成品如何送达至采购方(供应链核心企业),可能涉及上门收货、先期发运通知(ASN)、EDI互联互通、精益包装、精益配送、经过评审(并且可以互联互通)的第三方物流、到货计划协同、通过式检验、智能化收货、空容器回收、全过程物料足迹追溯等。
制造环节智能物流主要是厂区内部智能仓库、WMS/WCS、智能输送上工位(与智能制造设施对接)、条码/RFID数据识别、智能单元化包装(与机器人对接)、自动化装配技术、双箱制、空容器回收、成品包装下线以及制造过程数据化追溯等。
成品环节智能物流主要是成品进入智能化成品仓库、智能化装车算法、快速智能化装柜技术、智能化成品运输、发货计划协同、分仓流通、经销商智能仓库、全过程导航与追溯等。
回收环节智能物流主要是包装材料、容器具、不良品的智能循环、智能追溯的过程。
在传统的制造型工厂,物流流程一般包括物料包装、收货、检验、仓库、装配线、拣料和发货,大量采用领料、脉冲式送货方式,主要模式是人工、叉车、牵引车、液压托盘车等独立元素(物流作业计划缺乏或者不连接,信息是断档模式、变数不易控制、管理过程不闭环等),即使偶尔采用了自动化物流设备,也只是实现了局部的自动化,且生产主要面向批量生产,不具备柔性化、定制化和智能化的生产特点。在设计初期没有将智能物流纳入智能工厂规划范畴的企业,在运作时容易导致过程不均衡,能力不匹配,数据过程衰减、变化和错位,虽然购买了先进的智能制造设备,但是仍然无法在同一逻辑下联动和完成制造计划。
在个性化的智能制造工厂里,智能物流已成为核心元素。
智能制造需要面向客户定制的产品,属于小批量、多品种生产,物流模式需要采用节拍精准、移动灵活、数据互联互通、实时可视、实时监控的物料输送策略。如通过AGV(或者连续输送模式)从收货区(通过式检验或者免检)到自动化仓储中心(可能使用堆垛机模式、密集存储模式或者多向穿梭小车模式),再连续输送到工位(或者收货后直接输送到工位),设计出面向智能制造的物流输送技术。
智能工厂采用订单驱动式的生产模式,主要按照客户需求,每个产品订单有可能只有一台或两台,但产品种类会多至上万个。需要通过精益、柔性化的生产,模块化物流配套保证,以支持生产计划和物流作业计划的有效性,支持智能制造,同时保证产品零出错率。
智能物流包含智能方案、智能输送和数字仿真。从信息驱动到通讯,再到控制,再到智能物流设施动态管理,实时提供更加智能的系统控制解决方案。
在智能物流的初始阶段,绝大多数工厂愿意采用一台或者多台AGV代替叉车负责拉动式精益物流配送到工位,遵循的是高级排程中的配送时区和拉动计划倒排节点;此后AGV变得更加智能,起到了衔接各个组装、补装等前置工位,以及联动总装的作用;对于周转率高、流量大的物料和产品(比如家电、手机、服装、家居产品等,通常需要大规模定制)经常会有特殊的物流规律分析(plan for every party,PFEP),提出连续物流计划和智能化作业模式,采用连续输送(智能输送机、智能悬挂链等)到工位,形成多点对多点的智能配送模式,减少了过程中的在制品暂存、等待、包装、中转、交接、信息二次采集等断点,从而使得制造和物流浑然一体。对于离散型制造特点相对明显、产品体积相对庞大、生产节拍相对缓慢的制造(比如电机、发动机、坦克、飞机、轨道交通产品等),可以直接采用专用的智能流转设备(如大型AGV),此时工厂里见不到传统的组装流水线,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AGV移动工作台,沿着工艺路线自动行走,且能够携带产品在装配过程中的重要信息穿梭于工厂,这些信息在工人实际操作时可以有效避免人为出错。随着产品产量的增加,可以有越来越多的AGV环绕在装配线周围,协助物料的智能搬运,不再有传统流水线的刚性束缚,大大提升了生产的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