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间,市场愈发深刻意识到,在效率与公平的权衡中、在一个共同富裕的社会趋势中,科技公司的商业模式不能过度依赖不同群体的收入差异。这使得无人配送的解决方案,从一个长期趋势的探索,变成中期更现实甚至迫切的命题,在自动驾驶的各个赛道中,我们认为低速商用无人驾驶有望较早迎来发展拐点,其关键在于技术完善、路权开放和商业场景的磨合。
摘要
技术渐趋成熟适配通用性场景,产业链完善、规模效应驱动成本下降。1)无人配送遵循自动驾驶的底层技术原理,目前感知、分析决策、控制执行以及云端基础设施等技术架构共识基本形成;2)我们认为,逐步完善的产业链体系、快速商业化驱动的规模效应叠加国产替代将促使成本快速下降,进一步实现无人配送规模化复制。
持证上岗,路权开放是变量。1)2021年5月,北京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采取类似于德国的“车辆自身+运营区域”双审核认证制度率先向美团、京东物流、新石器三家企业颁发国内首批无人配送车车辆编码,开放北京亦庄225平方公里路权。我们认为北京开放路权为行业提供了监管范本,后续随着无人配送车安全性逐步提高、生态逐步做大、模式得到验证,将会有更多城市向无人配送车开放路权。2)我们认为各城市能在公开道路投入运营的无人配送企业数量将会受到监管,目前技术、商业案例准备充分的企业有望在路权开放的进程中享受明显的先发优势。
多点开花,各场景的商业化探索渐次展开,有望将行业从实验室快速推向现实场景。1)无人配送+快递:以京东物流为代表,其无人配送车历经四次迭代,率先在若干公开道路及高校实践无人快递配送,在真实环境中积累数据驱动业务正向循环。我们认为较高密度的集约化配送场景是突破口,随着单车造价下降和运营效率的提升,无人车回本周期将缩短;2)无人配送+本地生活:以美团为代表,尝试构建空、地、人一体的无人配送解决方案,在外卖、买菜、闪购多场景中以人机协作的方式提升骑手人效,以缓解日益明显的劳动力问题;3)无人配送+新零售:以新石器为代表,其搭建了自下而上的技术和供应链体系,并且自建智能工厂快速实现量产。新石器以定义产品、打造标杆的方式,引领了无人车与新零售结合的模式,并尝试在其他场景实现更大范围验证,通过无人车网络构建移动化的智慧城市。
风险
路权开放进程缓慢;数据安全监管;商业验证低于预期。
正文
末端配送无人化加速
自动驾驶之末端无人配送
在我们上篇自动驾驶主题的报告《中金看海外·主题 行至中局,自动驾驶落地可期》中,我们根据应用场景的差别、自动驾驶级别的高低、行驶速度差别将自动驾驶分为L4级别乘用车、L3级别乘用车、高速商用车、低速商用车四类。其中低速商用车较早实现安全性、通用性和商业化三个层面的均衡,尤其在末端配送中找到了适配的场景;相比Robotaxi,无人配送Robodelivery由于运输频次高,拥有与Robotaxi一样可观的市场空间。本文围绕末端配送的无人化,从技术、路权和商业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图表:自动驾驶赛道分类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Robodelivery和Robotaxi潜在可渗透市场的交易频次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供需失衡状态下,无人配送有望提供较优实践
供给: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供给瓶颈显现
日益严峻的劳动力短缺和逐渐高企的人力成本。1)近年来,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持续下降,从2011年的9.4亿人逐年减少至2020年的8.8亿人,2020年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大幅下跌至62.3%。2)人口红利逐渐消退的时代,人工成本压力骤增,吸纳就业人口较多的服务业首当其冲。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指出,2019年快递员平均月收入4,859元,同期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月均薪资4,467元,高出9%。此外,根据中国邮政快递报社,2020年全国快递员中从业经历在3年以下的占比为61%,反映出快递员的流动率高,导致公司在招聘和业务培训上的支出居高不下。3)另外,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也将提升互联网平台的履约成本。
图表:2011-2020年中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人力存在固有的局限性。1)人工配送易受到雨雪雾尘等极端天气的影响,不仅会导致派件延误,还可能会对配送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2)人力无法做到7*24小时连续运转,对于某些极端的需求无法做到很好的响应。
重复性简单劳作低效,城市交通安全难保障。1)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统计,末端配送环节在成本和时间上的花费要占到整个配送作业的30%。车百智库数据显示,效率低下加上业务量的持续增长和用工紧缺的问题,导致24.7%的快递人员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2)配送员为节省时间不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时有发生,交通安全难保障。
需求:更安全、更便利、更快捷
丢件风险。配送员在上门派件过程中,车辆和包裹处于无人看管状态,容易造成遗失。
用户隐私问题。2017年11月底中国智慧物流研究院针对80、90后为主的消费者调研结果表明,在“最糟心的末端配送体验”中“不送货上门”占总人数的47.6%,“你最担心的末端配送问题?”中58.3%的用户表达了对“信息泄露”的担忧。所以对于用户来说,既希望能够送货上门但又担心个人家庭住址等隐私泄露存在天然的矛盾。